从“言”“象”“意”的变化看当代文艺作品的图像化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11年第5期 (总第1 2 9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5.2O11 Serial No.129 从“言"“ 象 ,,‘‘:,E盘,‘:| ~ 的变化看当代文艺作品的图像化 , 张 梦 瑞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 要]“言 ‘象 ‘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 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 ‘得意忘言 ‘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 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关键词]言;象;意;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I 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1)05—0001—02 一、“言・象・意”文本形态理论 2.“立象尽意”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象”“意”是文本形态上三个不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易传》提出“圣人立象以 同层次的文学范畴,按照层次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将其化为 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j( ”,认为言虽不足以尽意,但可以 语言——形象——意义三级结构,三者呈现层层深入的模 通过立象来尽意,补救言之不足。这样就在“言”“意”之间 型外观:“言”和“象”的目的都是为了立“意”,“言”和“象”是 插入了“象”,人们能够借助“象”将心中的意识和情感表达 达到“意”的手段和中介,只有“意”才是根本,是目的。关于 出来。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 “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总体 了“言”“象”“意”的关系,充分肯定了“象”的重要性。他 来说,经过了一个“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 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 忘象”的过程。 象莫若言。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 1.“言意之辩” 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7_( ’王弼在此提出的,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媒介。但语言能达意吗?这是 不只是哲学上的一种新思想,它还为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 自古以来文艺理论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大体说来,存在两 带来了性的变化,当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时,开始借 种观点,一是言能尽意,一是言不尽意。“言能尽意”主要是 助“象”,进入了“象”的层面,从而进入深刻广大的意义与情 儒家的一些学者所持的观点,他们承认语言文字的表意功 感世界,丰富了文学的抒写层面。 能,认为言可以尽意。孔子曾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 3.“得意忘言 ‘得意忘象” 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志无文,行而不远。”_ll( 他深 在“言”“象”“意”三个层次中,“言”是为了解释和说明 信语言文字符号是能够充分表达思想的。苟子也曾说:“名 “象”,“象”则只是为了显示“意”。“言”和“象”都不是最终 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 目的,为了得到“意”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必须超越“言”和 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 “象”,才能达到“意”的境界。 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 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请,情也。作者 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_7 。 ‘忘言”、“忘象”,实际上是 注。)而喻。”_2】( ”苟子在这里将“言”透析为“名”“辞”“辨 强调不要滞于“言”和“象”。之所以要有“言”和“象”,并不 说”,无非是想深入具体地说明语言文字对主观思想、客观 是为了“言”而“言”,为了“象”而“象”,而旨在捕捉那个 真理的反映。这既是对孑L子言尽意观点的赞同,又是对这 “意”,这是根本的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言”“象” 一观点的充实。与“言能尽意”相反的观点则是“言不尽 “意”三个文学范畴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看出,“言”“象”都 意”。这种观点认识到了语言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易传・ 是“得意”的手段和媒介,“意”是目的,三者是一个圆融的动 系辞上》说:“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E a 3 ’庄子也说: 态的文本结构。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_4_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 我们从“言”“意”关系出发,看到了语言表现事物和传 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5】( 先秦时代儒家和 达意义的局限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希望通过“象”来表 道家同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论,说明人们已经发现语言不 达个人的意蕴与情思。但这个“象”又不是看不见的抽象事 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这是否同“言尽意”论相矛盾 物,而是具体可见的自然形象,这就有了文学的“意象”。无 呢?其实不然,儒家和道家认为“言”所不能尽的“意”不是 论是“言”还是“象”最终都是为了进入思想的境界。 一般的“意”,而是“圣人之意”,“大道”“大美”之意。也就是 二、“言”“象”“意”的当代变化 说语言的表述与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尤 科技的进步和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 其是那些丰富深邃的哲理、情语等,平常的语言是无法尽 式,数字传媒、电影、电视、网络渗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意”的,此时的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思想, 如经典作品的影视化、光盘化,文学作品的图像化等。人们 语言在达意方面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已经不能忽略和回避这一事实,我们对文学的欣赏也由传 [收稿日期]2011-03 21 [作者简介]张梦瑞(1982一),女,山东菏泽人,鲁东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 1 ・ 统的文字阅读走向了对图像的阅读,读图成为了一种新时 尚。文学图像化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出现了“言”的式微, “象”的增殖。但是“象”已不是具有意蕴的“意象”,“象“也 发生了变异,成为了机械复制的“类像”和“仿像”。文学作 品的意义也不再是稳定的和崇高的,而变为了多义的和不 确定的。 1.“言”的衰微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语言是其内在的符号化媒介,文 学的魅力在于语言的魅力。“文学之为文学,有其命定的安 身立命之处,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别之处,也是它无可替代 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一特质,构成了文学的价值和魅力,也 使文学获得了自洽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不管在什么时代、 任何地方,都足以为文学的存在提供根据和理由,这就是语 言媒介。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作为媒介,语言 是文学不变的栖居之地,永在的身份标记。”[83 但是,在 媒介技术发展的今天,语言作为文学媒介的最基本的合法 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现在争论的不再是古代的“言意之 辩”,重要的是在“读图时代”来临时,语言作为文学媒介的 霸权地位正受到图像的控制和冲击。语言的地位还能维持 多久,在这种新的图文关系制约下,文学将会以怎样的一种 面貌呈现给读者? 实践证明,随着图像消费的泛滥,文学文本的创作与阅 读,在图像社会中必然会受到更大的排挤,它的传统影响也 必然会被大大削弱和消解。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围困之下, 文学与图像的此消彼长不仅表现为图像对文学的排斥与放 逐,而且也表现为其迫使文学本身走向图像化。尼古拉・ 米尔佐夫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 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这是图像社会视觉中心主义的必然 表现。我们看到文学目前所走的正是这样一个路子:它正 在将自己全面图像化。”[9]( 文学面对图像的挤压,走上了 自变求新之路,借鉴影视传媒的优势,追求图像化,试图继 续发挥影响力。难怪不少理论家们惊呼“图像”已经战胜了 “文字”,现在是“技术时代”、“世界图像的时代”。难怪希利 斯・米勒说:“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 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或政治 方面的考虑而去单纯研究文学。”_1o] ”那么,语言的地位 确实是令人担忧,“言”这一中国古代文论范畴面临高科技 的冲击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2.“象”的突出和变异 当代世界的媒介,引起了视觉文化的崛起、读图时 代的来临。图像的转向成为文化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 图像“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了文化的大片领地。不管是电视 台的“欢乐总动员”,还是电影《大话西游》,不管是城市白领 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打工仔喜欢的卡通读物,都离不开 视觉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 然而,今天的“象”早已不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象”。 古代文论中的“象”是靠文字架构起来的“象”,指意象和形 象,附着人类的情感。因此,在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 习俗,因为“柳”即“留”也,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后来, “象”逐渐过渡到文学创作中的“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 世界和揭示真理。于是,“形象”便成为文艺的灵魂,“形象” 具有象征性,是审美主体运用想象对客观存在进行创造的 产物,也是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产物。在现实主义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意境。 现代主义文艺虽然不再将形象和文本当作客观现实的真实 再现和主观体验的真实表现,而是从符号的编码规则和结 构规律里生产“所指”,但它仍然以主观“意象”或“寓言”来 进行表征。在形象——意境——意象的这一演变过程中, 虽然存在着抽象化的趋势,但它们都是对某种“真实”的再 现或“意义”的表征,通过象征来反映更具普遍性和本质性 的东西。 读图时代,人们再提到“象”,既不指“意象”也不指“形 象”,更多的是“类像”。它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精确 ・ 2 ・ 复制,并且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现。不仅如此,现代电子技 术还可以生产出没有原本和本源的类像,而“类像先行”使 得它比真实还要真实。“类像”在这里既不指向客观真实, 也不指向主观真实,甚至不指向符号学上的“意义”,即没 有“符码”赋予“类像”任何“所指”。“如果一切都是类像,那 么原本也只不过是类像之一,与类像没有任何的不同,这 样,幻觉与现实便混淆起来了,你根本就不会知道你究竟处 在什么地位。’,[”J( ” ‘类像”,这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物最 终却成为客观现实本身,实现了对“真实”的替代,用鲍德里 亚的话说,“类像”完成了“对真实的谋杀”。这时,“类像”已 经在“象”的道路上走远了,背离了“象”的本意,“象”已经发 生了严重的变异。 3.“意”的贬低和无意义存在 传统意象强调的是“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总是借 助有限的形象,表达深远、悠长的意味。譬如中国古人赋予 “梅 ‘兰 ‘竹 ‘菊”深刻寓意,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 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花木草石本身脱离或拓展了原有 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这样的意象是具有深厚意味和 精神的审美本体,是作者对世界的体悟和认识的结晶,它已 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象自身,融入了主体丰富的体验,达到了 对世界富有意味的把握。而“言”和“象”在读图时代遭遇了 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影响到“意”的表达,平面化取代了深 度,意义的生成变得无限狭小,这种意义追求上的背离,必 然导致仿像对意象的肢解。在图像狂轰滥炸的今天,“意” 不再具有深刻的诗意特征,“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阅读 境界,现在很多人也体悟不到了。“艺术不再是神圣的了, 它已失去了其神话或仪式的力量”n ]( ,这便是艺术的“解 光晕化”,“意”的终极意味消失了。 在文学领域里,一些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尤内斯库、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他们的创作从“元小说”到“超小 说”,从魔幻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政治,从 天才创作到胡乱拼贴,从文本到文本间性,直至从文学走向 非文学。他们关注语言的构造和游戏,采用欢闹的、反讽 的、夸饰诡异的超小说技巧,强调书写的行为而非文字,以 此替代了深刻的内容、宏大的主题。他们以更加虚无的姿 态勾画了事件和无意义动作的零散和不确定,消解了高级 艺术与低级艺术之间的界限,宣告了“小说的死亡”、“作者 的死亡”、“文学的死亡”,那么文学所追求的“意”的存在也 就成了无意义的存在,最起码不再是带有崇高韵味的“意”。 “言”“象”“意”作为中国古代诗意结构,在今天媒介 技术高速发展和图像泛滥的威逼下,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 异。这说明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确实是一个很难实现的 问题,特别是在西方文论大规模横向移植到中国当代文论 中的时候,古代文论的生命力何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中 西文论的融合汇通,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 局出版社,1980. [2]王先谦.苟子集解(卷十六)E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3]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 版社,1980. [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6]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7]姚文放.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J].求是学刊,2004,(5). [8][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 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E9][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J].文学评论,2001,(1). [1O][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 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社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毕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