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来源:华拓科技网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幻灯片1

第十章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货币供给 第四节 货币均衡 幻灯片2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含义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幻灯片3

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 持有货币的愿望 持有货币的能力 幻灯片4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状况 1、收入水平

2、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 (二)市场利率 (三)信用发达程度 (四)消费倾向

(五)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 (六)公众的心理预期和偏好 幻灯片5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幻灯片6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用公式表示:M = P • Q /V

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量,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成正相关,而与流通速度反相关。 幻灯片7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M V = P T)

公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是一个外生变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是稳定的;P表示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量,由生产决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幻灯片8

1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M V = P T)

费雪方程式侧重于宏观分析,即货币总量和总产出及总的价格水平的关系,因而没有注意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成为其理论的一大缺陷。 幻灯片9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2、现金余额数量论(剑桥方程式:Md = k YP)

其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 幻灯片10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2、现金余额数量论(剑桥方程式:Md = k PY)

现金余额说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差别在于:强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即公众持有货币的主观愿望,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货币需求量。 幻灯片11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交易的动机,预防的动机和投机的动机。前两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后者则受利率水平的影响,与利率负相关。 因此,货币需求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 = M1 + M2 = L1(Y)+L2(r) 幻灯片12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与商品的价格有关,而且与利率水平有关,因此,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调节货币需求量,以影响人们的投资和消费。 幻灯片13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说的复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为代表,由于他们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与古典学派大不相同,所以称之为“新货币数量说”(或“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伴随着这一理论的产生而出现的,还有一个崭新的宏观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所以该学说又被称为“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直接相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 幻灯片14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弗里德曼认为人们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财富总额

“弗”认为:由于实际生活中,财富很难加以估计,所以可用收入来代表。但又认为:如果用一般的现期收入指标来作为衡量财富的指标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他主张用恒久性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它与货币需求成正向关系。 幻灯片15

所谓恒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这里用 表示恒久性收入。在实际计算中,可用现在及过去年份实际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以计算。)

2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y

幻灯片16

2.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主要是指个人的能力,即人力资本。

由于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这里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表示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情况,它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

w

幻灯片17

3.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通常将货币定义为M2,这样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的利息以及银行为支票存款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就成为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

(这里用 表示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它与货币需求成正向关系。)

rm

幻灯片18

4.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即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包括其他资产的预期利息、股利等收益和资本利得。它们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

这里用 表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用 表示股票的预期报酬率;

用 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通货膨胀率。

rb

re

3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1dPPdt

幻灯片19

 5.影响货币需求偏好的其他因素

例如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持有货币既可用于日常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机会。虽然货币所提供的这些效用无法直接测量,但人们的感觉和现实证明它确实存在。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偏好等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而且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这里用 表示影响货币需求偏好的其他因素,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不定。)

u

幻灯片20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所讨论的货币需求,是对支配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名义余额的需求。若以 代表实际货币需求,则其货币需求函数为:

MdP

Md1dPfy,w,rm,rb,re,,uPPdt

幻灯片21

(三)弗里德曼的主要观点:

 1.货币需求是稳定可测的,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利率对货币需求的

影响极小。

即:一方面,由于恒久性收入在长期内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如生产技术水平、人口、物质资源等),其变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货币需求也是稳定可测的。另一方面,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幻灯片22  具体分析

 虽然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自变量较多,但其中一些自变量的影响可以忽略: (1)忽略 :因为在短期内影响货币效用的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偏好等不会发生无规则

4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的大幅变化。

u

幻灯片23

(2)忽略 :因为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它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因而可视 为常数。

(3)忽略 :因为根据弗里德曼对发达国家统计资料分析,物价变化率只有在变化幅度很大、期限较长时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w

w

1dPPdt幻灯片24

rm、rb、re

(4)忽略 ,即忽略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当市场利率上升时,由于 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所以货币需求减少;但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若不存在利率管制,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存款,若存在利率管制,银行会提高服务质量以争夺存款资金,这些都使 提高,而 与货币需求成正向关系,所以货币需求会随之增加。

rb、re

rm

5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rm

幻灯片25

 由此可见,市场利率上升时, 和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将会相互抵消,从而可以

得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比较: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

rb、re

rm

幻灯片26

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

有恒久性收入,即:

MdfyP

由于恒久性收入是稳定可测的,所以由之决定的货币需求也就是稳定可测的。 幻灯片27

(四)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可测的

因为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由交易方程式 有:

MVPT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幻灯片52

6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 因此,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5个:

 银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贴现等;  银行对的净贷款;

 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各种证券;  银行买卖黄金、外汇储备;  银行对其他部门的净贷款。

幻灯片53

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方式

 (1)公开市场业务

 无论银行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卖出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

减少相应的金额。

 (2)贴现贷款

 在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间,贴现贷款曾是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最主要的

工具。目前贴现贷款量在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贴现贷款(连同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控制)仍是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

幻灯片54

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  (1)货币乘数

 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表明每1

元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其模型是:

MsmB幻灯片55

(2)货币乘数的推导

c1M1的货币乘数:m1rdcertt

7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ct1M2的货币乘数:m2rdcertt

幻灯片56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现金漏损率(c)

 现金漏损率,又称通货比率,或通货存款比,其大小取决于非银行的社会公众(存

款者)的行为。其选择的标准遵循资产选择理论,即人们的财富总额、现金与其它资产相比的预期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性的大小等因素都影响c。此外,整个社会的信用发达程度、人们的存储习惯、非法经济交易活动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幻灯片57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t)

 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也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其中影响最大

的因素是银行存款利率的高低。

幻灯片58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超额准备金率(e)

 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商业银行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取决

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选择行为,即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幻灯片59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t)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银行执行货币、信用的需要。

当银行要增加货币供应时,就会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反之,则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因而它完全是一个由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幻灯片60

四、货币供给机制

 (一)货币供给基本模型

 货币供给的模型为:MS=m*B  (二)货币供给五位主体

 在货币供应的这个大舞台上,有五位主要演员是: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大

众(存款人)、银行的借款者、。其中在公式中反映出来的是前三个,后两个没有直接反映出来,但却不可忽视。

幻灯片61

四、货币供给机制

8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1.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之所以又称为存款货币银行,是因为商业银行具有创造存款货币或派生存

款(包括支票存款、定期存款)的能力。派生存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放的贷款越多产生的派生存款就越多;进一步发放的贷款也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也就增加”;反之货币供应量随之减少。

幻灯片62

四、货币供给机制 2.银行

 银行是货币供给的幕后策划者。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渠道:

 第一,是通过吞吐基础货币,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调整、控制商

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

 第二,是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及调整,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对货币供

应施加影响。

幻灯片63

四、货币供给机制

3.作为存款人的社会大众

 作为存款人的社会大众,包括个人、企业等,他们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占

支票存款的比率来影响货币乘数,进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

 社会大众持有多少现金、多少支票存款、多少定期存款、多少其它资产,直接受制于

其资产选择行为以及人们的消费、投资、储蓄的愿望和倾向。

幻灯片

四、货币供给机制

4.作为借款人的社会大众以及作为借款人的商业银行

 银行的借款人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来,但绝对不可忽视。具体表

现在:

 一是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中,A银行如果有超额准备金并且愿意贷

出去,但如果这时企业或个人没有贷款需求,贷款引伸存款的货币创造就难以实现,货币供应量就难以扩张。

幻灯片65

四、货币供给机制

4.作为借款人的社会大众以及作为借款人的商业银行

 二是在银行经由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时,并不是十分得心应手。体现在除了法

定存款准备金外,银行的其他手段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并不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幻灯片66

四、货币供给机制 5.

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上。具体是:一方面,财政存

款的增加与减少(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其他科目不变时),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

9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与增加;另一方面,财政预算有赤字时,往往是财政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如果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这些债券时,就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或者财政直接向银行借款、透支,这就直接形成财政存款,而财政存款的动用(减少),就意味着基础货币的增加。

幻灯片67

第四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二、货币均衡与利率

三、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幻灯片68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

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即:

价格水平变动与货币非均衡的说明:

MsMd

MsMd幻灯片69

二、货币均衡与利率

Ms

10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一般而言,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货币供给与利率正相关。此时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1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12 / 14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和供给

13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