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人把它追溯到一三四八年查理大帝在布拉格建立的第一所大学,至今已超过了六百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使德国的大学形成了相应的一套教学管理,其考试制度便体现着\"严\"、\"难\"、\"活\"的特点。
\"严\"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德国没有高考制度,学生取得文科中学的毕业证便可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仅此而言,似乎在德国上大学比较容易,但大学采取的是一种宽进严出的,进了大学,并不等于能顺利毕业,稍有松懈,便有被淘汰的可能。在大学里参加考试,首先要取得考试资格,每学期考试前,需到校考试委员会报名,经考试委员会审查合格,才能参加考试,否则不能参加考试。除每门课的课程考试外,大学学习期间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一般要求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须进行阶段考试,也叫做中间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查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状况,以便为下一阶段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基础课程结业考试一般来说比单项课程的考试难度要大,考试的范围要宽,不少学生往往不能一次通过。通过基础课程结业考试或者说中间考试便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专业阶段学习所有的课程考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通常十分严格,考试范围一般要包含整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即从入学到毕业所学本专业的主要内容,因而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够融会贯通,还要烂熟于心,通过考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所规定的要求。因涉及面广,内容多,笔试的时间为四小时,为此学生答题可写到多达二十多页纸,其难度可见一斑。笔试通过者才有资格参加口试。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有些特殊专业,如法学家、医生、药剂师、教师、生活资料化学家等,实行国家考试。这种考试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的成员和高等学校教师一起按国家颁布的章程执行。考试要求的学术水平与学位考试相同,通常包括一篇规模较大的论文或一篇实验作业以及一项口试和一项笔试。国家考试分二次进行,第一次通过后,须实际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参加
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通过后,才可工作。如教师参加每一次国家考试后须安排约二年的教学实践,而后才能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方可受聘中小学的教师工作。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授予博士学位。医学专业的学制是6年,毕业后要临床实习约2年。医学专业受到名额,一般要求高中毕业时各门考试科目都优秀者才有机会就读医学专业。法学专业由于受到名额,其选拔要求也很严格。该专业主要培养法官、律师、公证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入学后的淘汰率也很高,不允许留级、补考,各门功课不能以优秀成绩通过者,需改学其它专业。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前法定学习3年(实际6年),实习两年半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德国的大学没有学士学位,由于其学制长,难度大,大学毕业后直接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获得,需经过严格的考试。博士论文完成后,首先要经过两名以上教授评阅,提出评审意见,交系论文评审委员会再作全面评审,按其水平给出成绩,如达到要求,即可申请进行学位考试,考试以口试方式进行,分为知识性考试和辩论式考试,由考试委员会主持。
具体地说,严格的知识性考试主要就博士生所学专业的主课和两门副课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问答式考试。考生撰写论文的专业方向被视为所学主课,而除此之外的任何两门所学课程均可作为副课。考试成绩按五级计分,优秀(1分)、好(2分)、良好(3分)、及格(4分)、不及格(5分)。如果考试不及格,可在半年至三年间补考一次。答辩式考试则采用学术辩论的形式具体组织实施。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论文本身,另一方面则涉及到与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问题。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其中博士生对论文论题的报告或说明最多不超过30分钟。答辩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通过非公开的会议,直接对考试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和等级与知识性考试相同。各评委评分的算术平均值,就是博士生答辩与考试的成绩。如果考试不及格,也可在半年至三年时间内补考一次。博士生的论文及口试均获通过后,由考试委员会根据以上两项成绩的得分,对博士学位考试总成绩进
行评分。在确定总成绩时,博士论文得分占60%,口试得分占40%。
博士学位的获得,在德国并非意味着考试的结束,为了获得教授候选资格,他必须在大学工作五年,在此期间,要完成一篇比原来博士论文水平更高的论文,论文若通过同行专家的审查,还要在本专业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面前进行口试答辩,答辩通过,才获得任职资格。而获得任职资格并不一定就能被聘任为教授,也许要等多年,直到有了教授的空额时,再由具有教授任职资格的人进行竞聘。而竞聘无疑也是一场严峻的考试。
考试不仅严格,其难度也相对较大。通过考试不仅检查教学质量,也是保证学生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课程考试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人不能通过是很正常的事,有时甚至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人不能通过。由于考试难,一些学生往往一门课要听两遍,第一遍听个大概,第二遍争取能消化,直到觉得自己有把握了才去考试。考试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少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上课时只是提供一批参考书目,上课按专题进行,也不分章节,这样使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相关的参考书,而不只限于某一本教科书,由此使考试的难度大大增加,但其结果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对问题分析、综合的能力。
另一方面,德国大学要求学生需选择两个专业,或者说一个主修专业,两个副修专业,才能获得学位,也使考试的难度增加。如学历史专业的学生,除历史学外,还必须选择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其中的另一专业为同等的主修专业,或者说以历史学为主修专业,另选取共它的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其中的两门为副修专业,通过这一个主修专业两个副修专业的规定课程考试,才可获得学位。这样的要求其出发点是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只局限于某一专业,使其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要能通过几个不同专业的十几门考试,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德国的大学学制长,与这种严格的、高难度的考试是分不开的。
德国大学的考试虽然很严格,难度也很大,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课程考试也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如大学里讨论课很多,讨论课一般不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通常是学期开始时由教师把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与学生进行商讨,分成若干个专题,学生们两至三人为一组承担一个专题,大家共同商讨这一专题的写作计划、观点,然后分头搜集材料,进行准备。上课时每一小组推举一人发言,然后小组其它成员补充,发言完后全体对参加这一课程的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每周一个专题,学期结束时教师根据发言提纲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这样的考核形式不同于前述的闭卷考试,它突出的是学生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考核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德国大学的考试制度从难从严的措施总体来说要求学生具备有扎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一种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运用于教学管理的体现。传统的产品质量检验观念认为,先生产产品,然后由检验员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从中筛选掉,检验员越多,表明产品的质量越高,这样的检验是在生产过程完结后才进行的。而现代的质量检验观点则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管理,强调的是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从严管理,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质量被视为生命,正是这一点使德国的产品能享誉世界,德国产的葡萄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市场上的葡萄酒有超过百分之五十靠从法国、意大利等欧共体国家进口,进口的主要是价格相对低廉的葡萄酒,因南欧一些国家能生产价格低廉的葡萄酒。而德国为了保证质量,对本国产的葡萄酒有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1971年德国的葡萄酒法规定,尽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生产的葡萄酒必须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不生产廉价的劣质酒,不能以牺牲质量来降低价钱。正是由于有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才使德国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一种管理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从严要求,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严格的质量检验,最后能过五关斩六将的必然是质量最过硬的优质产品,经过这样严格生产程序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无可挑剔的。良好的品质带来良好的声誉,良好
的声誉又带来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前景,严格的考试制度为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难从严的考试制度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考试难,淘汰率高,从而使学制延长,德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平均为6.9年,学习十年尚未毕业的也大有人在,堪称世界之最,学制如此之长,与其严格的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学制过长,又使教育经费增加,学生宿舍人满为患,实验室、图书馆紧张,国家需要的人才不能及时地服务于社会,造成人才紧缺。近年来,德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要求采取措施,缩短学制。如何解决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学制过长的矛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优良的教育传统,是当前德国教育界急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