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14年1月 Journal of Gree绿色料技 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期 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 谢亿安 (福建省永安市安砂镇林业工作站,福建永安366000)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在 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9944(2014)01—0141 02 1 引言 后,测报工作滞后,防控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林业有害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 生物多发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各级和领导已开 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 始重视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问题,有的地方已将林业病 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制订等方面,这些研 虫害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但是,重造林轻防治 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 的思想仍然存在,个别地方表现尤为突出,森防机构不 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 落实,人员不稳定,防治测报检疫工作跟不上,出现大灾 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 时,无所适从。 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完整的立 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有害生物抗 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性增强,防控难度不断大。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特 2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灾变规律分析 别是单一树种纯林面积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面 对这一严峻态势,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发现,林生有害生物年 管理,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力度不断加大,治理措施不断 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害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 完善,有效的扼制了灾害发展势头。 多,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危害、威胁加剧。林业 (2)能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 有害生物的大发生趋势严峻。 失严重。全省发生严重并造成成灾的有害生物种类已 (1)树种栽植结构不合理,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造 由2O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 成树种单一,没有隔离屏障,是导致有害生物传播蔓延 些是由外地陆续传人的,有的是本省从未发现过的。 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难以控制的主要因素。2O (3)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黑龙江省 世纪7O年代榆树为主要树种,栽植面积大株数多,20 是松材线虫病和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 世纪9O年代后期,杨树栽植面积逐步增多,调查统计栽 时都有可能侵入福建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 植面积约占造林面积的75 以上,到处呈现杨树林海。 很可能使该省大面积的松科林地在短期内就可遭受危 杨树病虫害已成为头号主要病虫害,这些年发生都在 害直至毁灭。 0.7万hm 以上,严重发生时造成局部暴发成灾,形成 (4)治理难度不断增加,突发性灾害常有发生。过 “夏树冬景”现象,已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和发展。 去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落叶松 (2)人为活动传播造成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 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抗性增强治理难度 增加。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间贸易的快速发 大,都具有突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 展,林业商品流通频繁,林产品种类外销内调数量大增, 暴发。 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1980年以前,林业有 害生物种类为259种,通过本次调查,已上升至383种, 4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 2O年间增加林业有害生物124种。双棘长蠢、草履蚁、 体措施 桑白蚁、朝鲜球坚蚁、锈色粒肩大牛、国槐瘤锈病、蜀柏 毒蛾,这些外来生物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在调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 运检疫工作中,漏检或检疫不彻底,也是造成外来林业 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 有害生物不断增加的原因。 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 (3)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防治手段落 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收稿日期:2013-09—22 作者简介:谢亿安(1964一),男,福建南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141 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 4.1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 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 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 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 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 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 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 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 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 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 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 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 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 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4.2加强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 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 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 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 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 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 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 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 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 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 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 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4.3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 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 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 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 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 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 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 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 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 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 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 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4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 142 资源与产业 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 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 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 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 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 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 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 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 “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 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 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 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 方畜牧业的发展。 4.5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 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 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 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 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 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 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 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 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 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 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 主,环保型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 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林业有害生物 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我 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i [1]张执中.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8.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