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来源:华拓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作者:苏华敏

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5期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它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效能,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问题可解决,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重组教学内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我把教材例题情节作适当的改编,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本班学生最喜爱的一个比赛——跳绳比赛,拿出一些跳绳,问:我班女生有29人,现在要进行跳绳比赛,每5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男生有37人,也是每5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分组,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热烈、活跃,这节课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中设计的内容多样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1. 文字信息呈现.

(1)分步呈现信息.先通过对条件或问题局部联想,再启发学生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进行有效联结或沟通,理清解题的思路.例如教学“比的应用”时,先出现一条件“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然后提问:“根据这一句话你能知道写什么?”让学生产生联想,然后再呈现一条件:“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和问题“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让学生在诸多信息中选取合适的进行解答,为解题拓宽思维.

(2)块状呈现信息.在教学中,还可提供一部分信息,让学生根据现有信息,提出对问题的猜测和预见.例如,三步应用题教学,呈现两条信息:“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新镇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要求学生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编拟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零乱呈现信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主要是将自己过去已经掌握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通过新旧信息的选择和不断组合去解决问题.教学时,可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供给学生一些散乱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辨认、检索、提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应用题更具探索性和思考性. 2. 非文字信息呈现

(1)图画呈现式.应用题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识阶段.这种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图画呈现应用题,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

(2)表格呈现式.通过表格呈现,学生对应用题的信息、各部分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3)参与活动式.从教材出发,以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为依据,创设现实情景,如游戏、比赛、拼摆、录像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这些形式中提取应用题,并在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中掌握知识. 三、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有接受与发展之分.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充满着“问题”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和盘接受.学生处于被接受的容器,没有自主探究的动机.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展示的数学问题素材,审时度势,及时引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热情,通过开展“合作讨论”,探寻知识本身存在的规律性,使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张扬个性、互动互补的生成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工厂原来每月用水468吨,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后,原来一年的用水量现在可以多用1个月,平均每月节水多少吨?”全班学生几乎都用常规的方法:先求出现在每月的用水量,再减去原来每月的用水量.列式 :468-468×12÷(12+1)=36(吨).只有一个学生列式:468÷(12+1)=36(吨).大多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解法都疑窦丛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这时教师提出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经过一番的仔细推敲和思考之后,终于了解了其中的奥秘. 责任编辑罗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