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2期2017年6月
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Vol. 36No. 2Jun. 2017
文章编号:2095-7386(2017)02-0097-05
DOI ;10. 3969/j. issn. 2095-7386. 2017.02.018
文化恵民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陶丽萍,徐自立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文化惠民工程是改善文化民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
武汉文化惠民活动调查,分析了惠民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居民、社会三个维 度,从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运营管理的建设与长效保障角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文化惠民 工程建设的新路彳圣与新对策。
关键词: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供给;均等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A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project construction
TAO Li-ping,XU Zi-U
(School of A+s and Communication,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Abstract:*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projec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an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 equal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urvey of the “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 activities inwuhan,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ject of benefiting the mass,around mensions of tlie government,the residents,the society,this paper presents comprehensivelytlie the new countermeasures that promoting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 project constructionfrom the cultural productsvicessupply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ie 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security point of view.Key words:*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 project % culture’s supply; equalization; society
l
引言
“文化惠民工程”是我国构建全覆盖、普惠型、
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创新文化惠民服 务内容,促进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大力提升城市文化 品位成为各级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亦是党 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德政工程。 对于切实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 足“人民群众基本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
2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为切实把握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了解市民
的
和文
需求
,
对文 惠民
收稿时间:2017-03-20.
作者简介;陶丽萍(1965-),女,教授,E-mail:Taolp0220@sina. com. 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15031 #.
98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7 年
后的文化惠民工作
第一手数据资料,课题
组对武汉市2014—2015年看 电
、专业
文艺演出和主题文
览
文化公了跟踪调查,调回收
问卷833
。
选取
文化惠民
的居民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调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文,惠民工程
和居民文
需求等
个方面。总
下:
2.1关于文化
为习惯
2.1.1 参加文化活动原因
调查发现,居民 文
因各
。“
吸
”占到22.9%,而陪 )
、和刚
时间的比例 别占了 15. 3\\ ) 21. 3\\和
29. 4\\。
2.1.2参加文化活动的习惯
调查者中,
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途
要是“网络(23%)”、“看报(17%)”
“社区文和听广播(16%)”; 文 的形式主选择与
起;而
文
的场所一
般为去“影院(16% )”、“文 或公园(15% )”、
“博物馆(15% )”、“图书馆(14% )”、“文站或社 文
(13%)”和“
(9%)”。
2.1.3 参加文化活动的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居民每月购买 、报纸、电影票等
面的文 支
“50元以下”的占42.60%,
“51—100
”的占 31.70%。总
支“100元以下”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文 支出比
较低。
2.2关于文化消费需求与认同
2. 2.1 参加文化活动目的及差异
调查表明,大 文 明确的目标
和
。“ ,健
”占
37.5%,“缓解压力,放松
”占31.10%,“大视
,升位”占20. 70%。说明满足自身的精神需 求
居民文化消费的
目的
,直接
居民的文
。
2.2.2影响文化消费的原因
调查者中,
面因为工作
时间
和 压力大
的分别占了 47.4%和29. 4% ;
而
面因周边缺乏
设施或场所、缺乏吸引
的文化产
也占了
的比
例,分别到25. 8%、25. 1%和24. 3%。侧面反映
)
)
居民参加文
的重
点选择因素。
1所示。
图1 影响文化消费的原因
2.2.3 对文化产品的偏爱类型
大多数居民对于自然科技类和
的博物馆,而对其它类型博物馆的喜爱 别是:
“综”、“ ”和“历史类”。对电影的喜爱程
次为“
片”、“
,科幻片”“作/冒险/
武侠片”、“历史/纪录片”、“ /灾难片”、“片”、“
纪
片
”、“
纪
/悬疑片”和爱情
片。对文艺演出,大数居民比较喜爱“音”和 “综
”,次别为“明演 ”、“
演
”、“音
”、“技”、“
”和“
”。
型,文学 和自然科学与技
受欢,次别为历史类、 教育类、
和
:
。
看出,
居民 爱时尚、休
闲、
的文 ,大
居民
再
基
的、 的文 项目,
的涉览、
表演
,
文
的形式
型也越来越 。 文需求日
:元
,对文化产品的 需求亦呈现 层次、深内涵
的
。
2.2.4 对文化设施类型的认同
公共文化设
面,调者 馆
的
需求最大,
型文化设
院、体育
馆、文化馆改进的需求也分别达到38. 4%、37. 6% 和34. 4%。显居民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认同
。 公共文
所所具备的功能方面,健
) 、看看电
个功能的需求最为集
,另丨J
53.4%、50.7%、46.9%。反映了当下在
居民公共文 ,健身、
、视
然
普遍的选择。
2.3关于文化 工程的满意度
2. 3.1 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满意度
调查者中,对、
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满
均
4.12,满
低(表1)。 明居民认为文化惠民工程
程中,
、
的公共文化
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较大不足,难以满足
日
2期徐自立,陶丽萍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9
趋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表1惠民工程调查各项统计变量
调查各项统计量
均值
=您对所在社区、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是? 4.12
633宣传力度4.30633时间安排4.33633地点选择4.37633活动内容4.38633活动形式4.36633投人4.29633服务场馆4.38633有关信息的公开程度4.31633活动现场的公众秩序4.33633参与群体的广泛程度
4.32633开 的公平程4.33633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4.42633今后您还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吗
4.34
633
2.3.2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在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时间安排、 地点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公共文化产品要素
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满 意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终决定因素。而公共文 化服务体验,如宣传力度、投人、服务场馆、工作 人员服务态度等服务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 评价中正逐渐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 活动的整体水平。总体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 体验与感受成为消费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3 “文化惠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受众对象不够丰富,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调查发现,本次“文化惠民工程”的受访者中
70.2%为80后青年学生,40岁以上的受访者只有 14. 8%。这一方面反映了本次跟踪调研的文化活动 形式所带来的样本采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一定程 度上显示出中老年群体参与度比较低,活动覆盖和 受益的人群不够广泛,未能充分实现文化惠民服务 的普惠性。
3.2文化产品供给欠缺,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文化惠民工程中提供的产品多为一些静 态、观赏性的电影、展览、戏剧表演等等,文化产品供 给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
形态上也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因而活动吸引力不
够, 够 。3+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和服务上亟待改进本次文化惠民活动由于活动的特殊性和某些政 策性,故文化产品在供给方式上采取自上而下 统一“送文化”形式,居民大多被动接受,缺乏主动 性的自主选择机制,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文化 消费需求。
3.4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陈旧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此次活动“信息的公开 程度”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的广泛 性。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完善的服务机制尚未 形。
3.5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尚待改善
调查发现,居民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认同度 不高,满意度均值为4. 12,特别是对图书馆、影剧 院、体育馆改造提升的意愿,分别达到了 47.4%、
38.4%、37. 6%
。在设施的功能完善上,人们普遍地
集中在健身、阅读和影视展演上。需要在文化
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规划、功能的优化提升方面进
。
4
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的对
策与建议
4.1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培育健康消费市场加强宣传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和优秀传统道德,助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文化消 费理念;不断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文化 消费水平。同时,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培 育文化消费新热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公共文化 产品和服务。推动广大市民由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消 费,积极体验文化服务;由习惯于免费消费转向更多 的付费消费,在经济实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 品和服务消费水平[1]。4.2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内容
4.2.1 准确定位
提供多样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年龄、性 别、文化水平和工资收人的人群,在文化消费需求、
爱好和行为习惯上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调查 发现,老年朋友较欢迎群体文化活动,喜欢传统戏曲 等;中年多偏爱图书阅读,读报等;青年群体热 情洋溢、追求时尚,大多喜爱影视作品、上网等;小朋 友们天性活泼,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关注的重点 则是动漫作品、卡通漫画等等。大多数居民对文化
100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7 $
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都与自身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应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既有体育健 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活动。4.2.2 扶持创新
创作高品质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 人挖掘和整合武汉地方优势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大 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探索建立“一馆多 中心(特色基地)”的管理模式。通过培养一批具有 原创实力的艺术领军人才,创作一批内容与形式为 百姓喜爱,富有创新的优秀文艺作品,着力打造一支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汉军”。4.2.3发挥优势
实施特色品牌创建工程。继续打造武汉国际杂 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武汉之夏”、城市剧场“周 周演”等文化品牌及《开卷有益》、《问津国学讲坛》 等广播电视优秀节目、栏目,鼓励和支持各区各街道 按照“ 一区一品”“ 一街一品牌”思路,挖掘自身文化 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品牌建 设带动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活跃文 化氛围。
4.2.4探索文化互动
积极搭建“百姓舞台”。积极发掘、引导民间文 化队伍,探索文化互动,搭建“群众展示的舞台”。 从前期的单向的“送文化”向“种文化送文化”结合 发展,形成“种”和“送”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使老 百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创造者,从而提高群 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文化自觉性。
4.3促进社会化发展,建立多样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4.3.1 建立竞争性自主选择机制
即打破垄断、引人竞争,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 机制和惠民工程演艺产品采购机制,将文化产品供 给推向市场,打破先前对文化产品供给的垄断, 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门化定制,提供精准专业 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变强制 性供给为群众主动性选择。其核心就是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演什么、在哪儿演、邀请谁 来演,都由老百姓和市场来决定。4.3.2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大力兴办公共文化,积极培育成熟的群众文化 组织,每年安排一定财政,采取奖励方式扶持各个社 区的演艺团队以及演出活动。同时,搭建融合服务 平台,制定多种扶持优惠,鼓励社会化专业化运 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以多样方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 和方式多元化发展m。4. 3. 3
创新和完善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和方式
进一步优化升级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三纵三
横”立体式设施网络;统筹建设功能完善的综合文 化服务中心,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 展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完善24小时自助 图书馆服务体系、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 依托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名家 论坛等各种公共文化平台,普及文化知识,开展丰富 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4.4优化功能布局,推动文化惠民均等化发展
4.4.1 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调节作用,拓展 购买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困难街道、社区、弱势群 体的倾斜,建立与完善以促进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 投人机制。对于某些影视、演艺类文化惠民工程,其 影片、剧目采购经费除部分场次由公司进行商业化 运作外,其余由区或街道二级财政分担,形成普惠性 的文化惠民服务新格局。
4. 4. 2 强化特定街道社区、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对经济收人水平较低的街道和社 的文 服
支 的
,
和
的
整体文化环境和条件。为“社区书屋”、“综合文化 站”配送各类图书、娱乐健身设备、器材,支持成立 社区演艺团体。加大对弱势人群享用公共文化设施 和服务项目的免费力度,推广“城市街区24小时自 助图书馆”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流动图书馆、流 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络,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 特殊区域和群体集中。
二是开展符合特殊群体需求,具有个性化、分众 化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 社区、进校园、进工地,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老 年文化、少年文化、红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建 健全
文 普惠
的 济
策,出台减税免税的优惠,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市 场经营者,在市场准人、税率等方面区别对待; 出台价格指导,对定价过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进行调节,形成梯级市场[3],让普通百姓自由选择 相应的文化服务。
4.4.3 开展互联网+文化普惠行动
进行图书、影视、藏品、教育等文化资源的数字 化建设,打造虚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场等文 化设施;借助“文化
e管家”和“云服务管理平台”,
2期徐自立,陶丽萍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生”。
4. 6. 2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101
开设“文化云课堂”,推出数字化公共阅览室,实现 区内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体化管理;利用手机微博微
、APP以及各种移动媒体客户端,为民众及时提供
通知公告、电子书阅读、视频浏览、咨询服务、信息推 送、社交互动等多种服务。
信
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在社区建立专职和 兼职相结合的文化管理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 首先,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馆 等不同领域逐步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其次,建立 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定制度,按照
4.5拓宽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4. 5.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比重,确保 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要高于同类财政支出的增长, “人
才+项目+
基地”的培养模式,加大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 逐步建设专业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青年业 加强对基层社区、特殊困难人群倾斜,并确保此 常态化、制度化。在投人方式上,逐步转变为文化专 项投人,并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
发展。4.5.2加大引导和激励
设立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对特殊困 难社区、人群以及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民间文化项 目采取适当倾斜、支持,重视发挥专项文化发展 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可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文化 扶持资金,支持开发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文 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市场多元化发展。4.5.3创新多样化文化投资渠道
促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购买 文化服务产品的长效机制,通过采取公益性捐赠、公 益性文化活动奖励、文化服务业企业减免税等措施, 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通过捐赠、冠名、赞助等形式参 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探索形成一条以财政资 金投人为主,社会、集体和个人资金投人有效结合的 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路子。[4]
4.6夯实服务基础,强化惠民保障机制
4.6.1
强化扶持机制
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制定一系列公共文化服 务与建设的规划与制度,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
服务供给
、创建任务、服务保障四个方面予以明 确[5],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扶持作用。同时修订 完善已经出台的文化经济,健全文化投人稳定 增长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切实保障“文化民
务尖子结构合理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4.6.3 加强考核激励机制
做好文化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把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人到区、街道和相关 机构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人相关财政预算、党 委目标管理体系以及相关领导班子、干部考核 体系之中。重点考核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落实情 况、队伍建设、资金投人、服务网络建设、文化遗产保 护以及活动开展、居民受恵等管理和运行的绩效情 况等指标,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6],确保 文化惠民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实施“文化惠民”战略的思考[J].宁 夏社会科学,2012(6):122-124.
[2] 赵丽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惠
民工程专题调研报告[J].大众文艺,2014 (11):1-3.
[3]
贾玉娥,王树臣,史爱红.河北省城镇居民文 化消费现状研究[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1(3):77-80.
[4]
蒋小凤.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实践 调研和思考[J].实事求是,2014(1):91-94.
[5]
苏闻.统筹城乡创树品牌,完善机制凸显效能 [N].中国文化报,2014-01-14.
[6] 王保生,于伟东.关于推进崂山区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之乡全集,2013(10):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