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 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
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无处不在, 语言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言, 同时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文化的痕迹。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文化也由于语言的使用得以体现、传承和保留。 所以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体现和作用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文化内涵。所以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依靠语言教学。首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两者应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学生学到的可能是除母语以外,表达本族文化的另一组语言符号,是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这显然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其次,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动力的方法。将语言教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之中, 学生在了解真实的人,真实的国家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习得了语言知识。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1959年,随着霍尔(E.T.Hall)《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的出版,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新兴的学科便确立了其学科的地位。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和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文化教学并不是历来就受到重视。尽管近20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共识,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与外语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理论问题,如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三.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
回顾和总结过去几十年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难看出,它基本上是围绕语言知识教学——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这样一条主线来走的,侧重语言内功,而对语言外或非语言的外功即交际文化因素却不予重视或重视不够。语言是深深扎根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与该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同生与共(王寅,2001)。在我国,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等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初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在此前的80年代,我们通常称其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本文所说的文化教学主要为后一种,指与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相对应的传授或移入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从外语教学的实际和需要看,我们认为将文化教学的概念和内涵严格限定在教学本身及狭义的范畴内更妥当。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所学语言国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学专业课程。简单地说就是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或移入。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以及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所学语言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其含义为:
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语言的一般性结构规律和知识技能的同时,设法使学生了解以至习得所学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应遵循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四.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一种语言,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王寅,2001)。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教学,那么通过教学双方共同的努力就可以对学生和教学效果产生双重的效应。
1.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文化教学通常是通过所学语言本身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所学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民族习俗、社交礼仪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观念等一系列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优化。
2.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文化教学致力于外语教学交际文化各因素的揭示,给外语教学诸如语构、认知、语用等交际文化知识,以及体态语、社交礼仪、交际环境、交际方法、交际态度等方面的非语言文化知识,这无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
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此外,文化教学还可以解决话语行为的准确度问题,并对交际模式的选择、话语结构的优化、个人言语行为的提高也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悟力
文化悟力是透过语言的外表进而对语言所反映的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的听力不好,我的阅读能力差,我记不住单词等等.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听懂一段话,读懂一篇文章和有效地记住所学的外语单词,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听、读以及记忆的能力和技巧。在这个“力”之外,也可以说在这个“力”之中,有一个重要和十分关键的因素——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悟力问题。显然,文化教学的性质恰恰是以培养文化悟力即社会文化能力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悟力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能力。所以,培养文化悟力亦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前者是后者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4.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外语词形变化多,语法结构复杂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学生学起来感到难读、难记、难懂、枯燥乏味;又由于学生对学习外语缺乏明确目的等因素,致使许多学生对外语失去间接兴趣,即自觉的、有目的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通过学习本身和知识内容引起的兴趣就格外重要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无意注意。文化教学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教学特点是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论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而是透过语
言看文化,通过所学语言学习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
1.同步性
所谓同步性,一方面指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同步进行的,在外国语言或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还指文化学得和习得机制与语言学得和习得机制是协调一致的,即我们在学得和习得了外国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同时,也学得和习得了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当然,先决条件必须是在语言教学同时也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
2.互补性
所谓互补性,是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从互为条件上看,离开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而脱离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便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显得“瘦弱”而“乏力”,教学内容枯燥而无法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从能力培养上看,仅传授语言知识而不进行相应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的学生充其量只拥有语言能力,而难以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相互机制看,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文化教学又能反作用于语言教学,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3.兼容性
从教育理念上讲,所谓兼容性,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必须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达到“有机化合”的效果。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不结合所学语言的文化是一种不完全或残缺的教学,只有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二为一,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完全的外语教学。另外,从语言与文化文化水融的固有的内在关系看,兼容是一种必然,人为地割裂则违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本质,也背离语言教学之规律。语言是“符号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包括符号文化在内的“人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不可分离。
六、文化教学的原则
1.交际性原则
既然文化教学的目的上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交际性”就理所当然了。从语言的交际概念看,我们已经说过,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文化背景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
成的制约因素。
3.对比性原则
一种语言或非语言中的文化知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其属性是不尽相同的,这里存在一个文化对比问题。而进行对比,就需要首先确立一个文化参照系。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所学语言的文化,即从所学语言和汉语言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确立中国学生文化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依循的参照系。
4.阶段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依照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与外语教学中的年级或等级同步进行,这也应成为文化教学的原则之一。这里的阶段性,一是指移入的文化知识本身应相对有序,不可过于零碎;二是指移入的文化内容应有自己的等级体系。比如说在初级阶段就教学中、深层的交际文化,就不符合语言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便在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的内容也应有选择和分层次的。
5.普遍性原则
文化与语言一样,同样也存在着一个普遍性问题。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普遍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6.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适度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我们认为以能扫除“当前文化障碍” 适当考虑“尔后文化障碍”为限,即在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扫清道路。另外,适度性原则也是有限的教学时数的要求,缺乏针对性而宽泛、深入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势必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我们认为点到为止或稍加发挥就是所谓的适度。
七、文化教学的内容
关于外语教学的内容,学术界各家尚无统一的认识。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陈光磊(1992)的“语构、语义、语用文化”说。语构文化即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语义文化指与语义相关的文化;语用文化即指与语用相关的文化。束定芳、庄智象(1994)的“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说。前者与陈光磊的表述基本一致。后者主要包括话题的选择,如谈天气、问健康、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含义;语码的选择,如用什么俚语、什么风格来谈论某个话题也是受文化因素影响的;话题的组织,如话轮、连贯、叙述方式、顺序等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模式。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他认为,结合外语教学的苦涩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有九项内容: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缺项;乐谱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学典故;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原则;讲话顺序;非语言交际等。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构素出发,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重要有以下几项:
1.语构文化
语构文化指语言中词、词组、句子以及语段乃至篇章的构造本身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大家知道,文化心理和所谓方式对语言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具有潜在的支配力。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文化心理和所谓方式上存在差异,从而构成了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别,而单纯追求形似或相似,就难免削足适履,造出违背目的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所谓模式的外语来。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指语言单位各构素的意义系统所含的民族文化内容及其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词语作为语言的基础,其核心是语义,而语义又不仅仅包含概念意义、语法意义、上下文限定意义等,而且还包括文化背景意义和文化伴随意义。
3.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指语言使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定的民族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本身与语言外的因素结合起来应当遵守的规则。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由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语言使用场合的差异性和潜在观念上的差异性,便是语用文化的内容。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语言外的因素的制约,致使其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形式也灵活多变,所有语用文化的教学便成为教学中的难题之一。然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际来看,以下一些内容是可以作为语用文化进行教学的:称谓语 招呼和问候语、致谢和答谢语、恭维和祝愿语、同情和安慰语、禁忌和委婉语、告别语、打电话语、信函用语、广告语等。它们无论是在习用性和针对性上还是在文化信息量及使用频率上,都反映出很强的民族文化规约,体现着汉语与外语的文化差异。如:北京民族公园被译为“Racist Park”,正确译法为“Nation
Park”。racist意为种族主义,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里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用失误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另一种便是文化语用失误,或称“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文化语用失误即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所说:“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却因为文化不同而存有差异。有些东方文化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虚原则”。
4.语体文化
语体文化指影响语言文体选择和运用的民族文化因素。语体是语言变体形式,是各种不同的说话方式。语体的不同主要取决于语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话题、交谈对象、话语形式和场合等。如果我们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对象来适当地转换语体,交际中就容易出错。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在外宾听课后征求意见时说:“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s on the lecture.”外宾听了不禁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但并不正确)。这位学生就犯了个语体方面的错误:“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s”等词并不适用于口语,而应将其改为“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或“May I have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等口语语体。
5.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所反映的语言特征或民族文化定型,包括社交礼仪、交际方式、交际态度、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对交际关系、交际环境、交际情景的把握和使用程度等。行为文化是由跨文化交际的特性所决定的,言语或非言语交际行为必然会受到交际双方各自民族文化定型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偏离规范性,导致跨文化交际
的失误和有效达成教学目的的困难。如探亲访友行为,西方人一般不经预约是不登门造访的,否则会就是不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往往会做“不速之客”,给对方带来不便甚至反感。中国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常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累不累?”(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after the long flight/journey.)而外国人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年轻、有朝气,不喜欢被认为体弱,或有疲劳感。因此,可用“How was the flight?”“ Have you had a pleasant flight?” “You have had a long flight.”等问候。总之,行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谓林林总总,日常生活中和典型的交际活动中随时随地可见。
如上所列,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大体不外乎这五个方面。当然,这五种类型的文化只是深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认清的。事实亦是如此,无论它们当中的哪一种文化,都可以归于深层文化中观念文化、心态文化、认知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不同的体系。对待这五种文化,外语教师应该根据文化教学的有关原则,并依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要求,不失时机地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予以教学。惟有这样,方可以说我们实施的外语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现代教育理念上的外语教学。事实上,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上述全面的认识的。相比之下,多数教师对语义和语用文化较有共识,而对语言结构、语体尤其是交际行为等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往往不到位,或根本不予重视,这其实是一种偏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我们对文化内容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上述这五种文化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定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这种交叉关系,不可面面俱到。如基础教学阶段可将语构、语义教学作为重点,其它作为侧翼,而提高教学阶段可侧重语用、语体行为文化的教学,其它作为补充,以建构起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完整的框架体系。
八、文化教学的方法
所谓文化教学的方法,是指外语教学中怎样或用什么手段来进行文化教学或实行文化教学的过程,展现文化教学的效果。
桂诗春(1988)教授认为可以采用文化旁白(cultural aside)、同化法(cultural assimilators)和文化包(cultural capsules)等方法。文化旁白指教师在教学中见缝插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同化法又分三种:一是指出某文化交往中的文化误解,二是解释误解产生的原因,三是让学生作出反应——选择正确答案;文化包是指一个文化包有介绍别国文化的一个侧面材料,后再进行一次文化对比讨论。
我们欲把文化教学的方法仅限于具体的语言教学方法的范围内,即讨论的重点应是采取哪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揭示语言或非语言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我们认为,选择文化教学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依照教学目的、教学层次、教学科目、教学对象以及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可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的并用:
1.双向融合法
变传统的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单向教学为融语言形式与文化内容为一体的双向教学,即在对语言材料的内容进行语言知识讲授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同时,适度地阐释其蕴含着的文化意义,以促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全面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在学习“There is Only Luck”(College English, Book 2,Unit Seven) 一文时,向学生介绍美国是一个犯罪率较高的国家,因为在美国,大部分人都有,杀案时有发生。
2.背景阐释法
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从背景知识的角度或直接进行阐释和解说,或说明其文化含义,或指明其使用的文化规约和使用的不同情景场合。阐释时可用揭示、注释和联想为主要手段。揭示——对母语与外语概念上对应的词语,尽可能揭示其不等值的文化信息;注释——对母语与外语概念上不对应的词语进行必要的注释和讲解;联想——对两种语言概念上相同但文化背景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进行信息联想,可以是同类联想,也可以是对比联想,还可以是情景联想和主题联想。
3.信息集约法
改变过去那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面面俱到或广种薄收、靠增加教学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粗放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在现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靠扩大语言的文化信息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集约式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单位面积产量”。如可以对具有文化信息的基础词汇或用法进行纵横两个方面的延伸和扩展,以强化学生对所学词语和用法的理解及记忆;也可以以点带面、抓住具有文化信息的信息点或关键词语,分析领会材料的整体内容。
4.异同对比法
教学中对母语文化和所学语言国文化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规约和行为规约的异同,利用“同”来获得语言学得和习得的正迁移,指出“异”;来防止文化学得和习得的“负迁移”。这种从语言深层次出发,透过语言的表层进而对所学外语所反映的与母语文化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对比的方法,具有方的意义,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学得和习得所学外语和文化的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5.交际实践法
交际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材料上,而且还表现在典型环境中人的行为举止即行为文化方面,因此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除进行必要的典型句型操练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九、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外语教学中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现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相当普遍,从而使相当多的教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 注重的只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否正确,或语言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意学生跨文化条件下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大量新理论、新概念的引进,以及新的语言理论在教学中逐步应用,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了长足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然而,认识的提高并不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应有的素质。重视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有意识或有意注意就能顺利实现的,这里还有个如何上升到无意识或无意注意高度的问题,即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问题。所谓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如何用现代语言文化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具体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教师目前的重要课题。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实际上是要建立现代外语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显然,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予以支持和保障,否则,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外语教学的性质、规律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要求看,我们以为培养师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交际意识.
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外语教学的实质体现。跨文化交际脱离交际这一外语教学的核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倘若师生缺乏强烈的交际意识,即不从交际的目的以及交际的形式出发去了解和把握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势必会削弱教学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看,就会有意无意地走老路,把注意力集中在纯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纯语言形式的教学上,而不去注重学生跨文化条件下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培养交际意识是首要任务。
2.双向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施教者与学习者双向交际的过程,离开两者的双向交际,而只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就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过去往往只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我们说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意识,不但教师要有,学生更应该有。
3.对比意识
指对目的语与母语、 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对比的意识。惟有对比方能发现差异,方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有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作语言、非语言形式
与意义的对比,还要作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与意义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以便能在文化教学时“对症下药”。
4.洞察意识
语言或语言使用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有些是显性的,但更多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隐性的。教学中若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就难以揭示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因素要有相当的敏感度,尤其是对文化相关现象的洞察,切不可被貌似相同的形式和相同的意义等表面现象所迷惑;另外,洞察意识还要求正确区分出教学中两种不同功能的文化因素,即什么是知识文化,什么是交际文化,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际文化教学。当然,是否有洞察意识还取决于师生本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因而,只有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素质,才是确保具备洞察意识的关键。
5.求真意识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去伪存真,二是去粗取精。思维去伪存真,就是从纷繁多样的文化因素中,去掉虚假的表面的东西,二保留真实的典型的东西。 也就是说,对于交际文化因素要选择那些具有真实和典型意义的部分,即能儒士反映所学语言过现实的材料,二不是虚假的或孤立的 属于个别现象的材料;所谓去粗取精,就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除去文化因素中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二留取积极的精华的部分。着一点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除有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外,还有其特有的教育教养功能。我们切不可不加分辨,一味地照搬照抄。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必须作出符合思想道德标准的选择,着也是我们在教学文化时所应有的价值取向。
6.存我意识
西方语言教学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旦学了一种外语,你便不再是原来的你了。它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外语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文化化”现象,即自觉不自觉地用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规约”自己的言语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外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理解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人所致”(Brown,1980)。过去大部分学者关注文化教学中的目标文化部分,大量的研究也是关于目标文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导致了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在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将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丁往道认为我们的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外国语言,读外国的书籍,听外国人说话和看外国电影,这样的结果是本土文化的缺失。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只强调一方的文化而忽略另一方的文化无疑会给交际带来障碍,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本课题是以语言文化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和教育学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交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为对象,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相信它能直接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能够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其综合文化素质和实现 “语言文化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Brown, H.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2. Carter,R.&Nunan,D.2001.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 Davies,
P.& Pearse,E.2000.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Oxford: Oxford
3.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Hedge,T.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Kramsch, Claire,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桂诗春 《 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7.胡文仲 《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1期
8.胡文仲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年第1期
9.胡文仲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1982年第4期
10.胡文仲 “英语教学为什么要涉及文化”,《外国语》,1986年第4期
11.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3.束定芳 《外语教学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5.何自然 阎 庄 “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16.王 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赵贤洲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18.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19.刘宽平 《大学英语策略新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0.赵爱国 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1.王笃勤 《外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2.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3.石 坚 《外国语文教学与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4.梅德明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5.夏继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