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时 1课时 重难点 点 学习水平 识理运记 解 用 (一)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教学 目标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突破 重点 难点 设想 △ △△ △ △ △ △△ △ △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最基本的方式。对于物质科学部分,基本上采用探究式教学。本课研究的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属于物质科学研究的范畴。选用有结构的学具供学生探究,助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加深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掌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教材 分析 教学 媒体 学生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尺子。 实验记录单、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 教 学 过 程 1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铺垫设疑 利用魔术表演引入新课,可以很快师:同学们,老师用这个漂亮的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 魔术,想想看吗? 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小气球能将纸片吸起来吗?那学生观察、思考地激起学生探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回答 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怎么样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探究发现 学生熟悉实验究新知的欲望。 通过动手操作做实验,然后记录、观(一)体验静电现象:分组实验,观察碎纸片的运动。 器材 1.实验材料: 学生分工 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塑料梳子、尺子、气球、丝绸、 毛皮等 2.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5)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哪两种物体摩擦 玻璃棒 + 丝绸 橡胶棒 + 毛皮 气球 + 毛皮 尺子 + 头发 结论 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吗? 组内合作,规范察数据,整理操作,仔细观数据,分析实察,及时记录。 验现象。让学 生交流总结出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从而激起学生探求的收集数据,形成欲望。 统计表 汇报实验结果 理解体会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小结出: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3.汇报交流: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现在你知道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吗?根据学2
生回答,调强碎纸屑是被带电物体吸上去的。 观看课件并简介认识生师小结: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像碎纸片这样轻小的物 体。 4.认识更多静电现象 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这些也是静电现象。 了解生活中的活中更多的静静电现象 电现象 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进行总结,播放课件并简介(书中的静电现象图片):①头发接近带 电气球时头发飘起来②狗或手触碰到静电球时毛发会竖起来③水流接近带电尺子时会变弯④云层碰撞时产生的闪电 。 师:看来静电现象随处可见。 课件出示文字: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正负电荷。 教师讲解:正负电荷同时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由于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师:静电存在于一切物质当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思考,猜测 到物体带电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质同时存在两种电荷:汇报交流 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理解、体会 物体不显示带电。(课件出示) 出示梳子,师:没梳头发之前,它表面的电荷是这样的,观看,从课件的这样知识就无它带电吗?为什么?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演示中认识更多静电现象。 形中在孩子脑中扎根了。 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小结 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梳子梳头发是 怎么一回事,(播放画面)出现带正负电荷的头发。 梳子 与头发摩擦,正负电荷数发生变化。这时梳子带负电荷,头 发带正电荷。 3.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 3
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 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约1米的木尺上,用两个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实充气的气球和绸缎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明确活动要求 去靠近,观察现象。 活动二: 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约1米的木尺上,用羊毛 制品分别摩擦两个充气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 象发生? 实验报告单 活动 活动一: 将一个充气的气球与绸缎摩擦,另一个充气的气球与塑料纸摩擦,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的气球分别系在木尺上,让它们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互相接触的部位。 结论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这与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与我们所学的磁铁性质极其相似) 课件动画演示。 板书: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 4
学生进行实验,验,讨论得出我看到的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结论,从而让单,并做好交流学生明白实践准备。 汇报交流 观看课件动画出真知的道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 通过动画演示,理解体会 演示,让学生 思考、交流,回对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让电荷流动起来 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 2.师演示: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小纸片了? 答。 分析原因, 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一些小实验、小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引入,开始探究活动。 3.师: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就可以让电荷持小组交流。 续流动,对吗? 4.师:这种持续的摩擦其实是给电荷运动起来的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源作为动力。除了电源,让电荷能持 续地流动,还需要有一个让电荷流动的通路,叫电路。 5.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小结 源、电路也正常工作的。 小结: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 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让电荷流动起来 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板书) (1)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 (2)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三、归纳构建 思考、交流,回 答。 通过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反思研究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1.思考:(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我们认识电源、电路观看课件动画有什么启发?(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小组交流: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说一说 演示 3.引导小结:(1)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3)让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电源和电路 4.观看课件图片,认识、了解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 些应用? 四、实践应用 (一)填空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头发,会发现头发和完成 梳子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属于( )现象。 5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 ( )和( )。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和( )。 通过三组习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到知识,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天文方面的兴趣。 4.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选出正确的序物体带上( )。 5.带同种电荷的两个物体( ),带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 ( )。 号 6.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 )和 ( )两个条件。 7.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 ) 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实验室做 实验用的是( )V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打雷时闪电 B.手电筒使用的电池 C.脱毛衣时的啪啪声 D.以上都不是 2.將这两个带负电的小球相互靠近,出现的现象是 ( ) A.相互远离 B.相互靠近 C.先远离再靠近 读题、思考、回 D、先靠近再远离 答。 3.將两个小球用棉线拴在一个小木尺上,出现了相互吸 引的情况,由此实验现象可知,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是 (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可能是同种电荷,也可学生说收获 能是异种电荷。 4.若用另外两个小球用上题的方法做实验,出现了相互 排斥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 ) 课后查阅资料,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可能是同种电荷,也交流。。 可能是异种电荷 (三)简答 1.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你觉得电荷是怎样动起来的? 6
通过利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思考:(1)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被站起来了,怎么解决?(2)裤子粘在大腿上怎么办?(3)为什么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4)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针? 师: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这个单元会有很多和电有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多了解,多掌握。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体验静电现象 不带电 带电 (2)电荷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把探究学习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为后续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通过板书,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在黑板上,突出本课的重点,也便于学生记忆。 同种电荷相斥,不同种种电荷相吸 (3)让电荷流动起来——电流 电源 电路 教学后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