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第19卷第9期 2006年9月 医 学 与 Medicine and 社 会 S(>ciety VoI.19 NO.9 Sep.2006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分析及对策 任涛王礼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3级MPH班,武汉430030 中图分类号13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特殊 关注。从18岁到20岁左右,是大学生生理上基本 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 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 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 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 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1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在各 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 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 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即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 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它有以下特点: 1.1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 倾向3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 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 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 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 的准备状态。3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 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 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 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 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 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 3者的平衡。 1.2从人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 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2个基本 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 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性。 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 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另一方 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 应,而是经过改造的能动反应。人性是人类共同的 *为指导教师 欲望和渴求,它的最高追求是对自由、自主的一种 意志的执着向往。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生存的各种 压力,人们又不得不面对不太喜欢的人或事,而且 表面上还必须装出某种附和,但是在内心中的真实 体验却是一种相反的结果。[1] 1.3从效果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 应,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 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 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 正确反应。 2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2.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 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 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 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大学生不能 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 大社会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国外制度的某些可取之 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笔者曾对 武汉地区5所大学的大学生,对现任政治老师的态 度调查,反映一部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见表1)。 表1中,武汉理工大学学生中对政治老师有敬 重佩服感的只有13.2 ,中国地质大学有16.3 9/6, 武汉商贸学院有25.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有 8.5 ,武汉工程大学有18.0 。在这一指标方 面,武汉商贸学院分值最高,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次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最低,只有8.5 9/6。整个来看,5所大学的学生对 政治教师的态度其实就是对老师的评价都不算好, 分值普遍较低。而5所大学学生对政治教师有反感 甚至厌恶仇恨的心理的分别高达36.4 、41.2 、 27.5 、41.2 、35.0 。可见,在5所学校中, 不少学生对政治教师还是存在较严重的对立态度, 不大接受政治教师的教学。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 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对政治学 科的逆反心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任涛等.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分析及对策 ・49・ 2.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 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大学生,唤起他们 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 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下面是笔者对武汉地区5所大学的大学生对主 流媒体中先进人物的看法调查,结果见表2。 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 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无端 表2 对主流媒体中先进人物的看法 从表2中来看,认为“没有必要关注主流媒体 中先进人物的比重”的大学生生占了绝大多数,5 所大学均有近8o 左右的高中生对此持肯定意见, 这反映当前大学生对于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及冷漠。5所大学均有4成左右的学生认为主流媒 体中先进人物的评定标准得当,可以接受;但也有 近一半甚至6成的学生认为评定标准不够清晰,较 模糊。可见主流媒体中先进人物的产生标准也受到 部分大学生的质疑,表现出不接受。 2.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大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 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 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 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大 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 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状况。 3 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虽未进入社会,却以全新的眼光 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 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 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 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状态。 3.1 大学生的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大 学生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大学生迫切 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 一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大学生 社会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进入青春 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 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意识不断增 强,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 对于大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引导。 于是,大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了很强的逆 反心理。 3.2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 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 识。同时,许多大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 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 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大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 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 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3大学生有好奇心的驱使 大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事物和 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 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 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 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一般说来,人 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 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 因此“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 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5O ・ 医学与社会2006年9月第l9卷第9期 品、理论文章他们却怀着极大兴趣去查找,观看。 3.4大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思维的性和 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 熟。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 眼光看问题,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 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这些大学生往往自尊 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 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多余; 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行动 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4 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4.1 受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力状态 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 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 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 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 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 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 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 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 身的权威、,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 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 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 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 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 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4.2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 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 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情况下,由于个人主义和拜金 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 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 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丑恶现象,少 数人则以偏概全,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这种心理 氛围对大学生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5针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 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 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 地产生。因此,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 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 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如能加以正确 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 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以 下建议:①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 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改革、开放坚持 下去,不断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发展 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逆反心 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②要着力 提高职业培训师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 因素。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 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③努 力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要根据2l世纪大学生的 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 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大学生 的政治期待。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 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 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 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④要重视大 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 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 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 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 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 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 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说明,克服 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 替。 总之,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 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大学生职前 教育中对如何处理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 重要。由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 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 者要正确对待大学生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 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参考文献 [1]曾钊新.人性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4 [2]科恩.自我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7 [3]叶婕妤.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社,2005.5 [4]景怀斌.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 出版社,1998.10 (收稿日期 2006-04一lO)(责任编辑 吴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