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知识的学习重在方法的掌握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信息
技术知识,更应该使他们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从“叫学”到要学的转变;然后利用书本让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最后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主题词:转变 尝试 创新 归纳
知识的学习重在方法的掌握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使得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成为必然。信息是瞬息万变的,电脑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应该使他们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一、从“叫学”到“要学”的转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小学开设,国家的投入从人力及物力上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收效与投入是否成正比呢?可以说收效很不理想。从家长到学生思想中只认识到数学、语文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在孩子今后的人生路上会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课被他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主要表现在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够做到及时的复习与巩固,没有把信息技术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老师叫学什么才稍加在意,甚至不予理会。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实现从“叫学”到“要学”的转变。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之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有多种途径。很多老师采用游戏来激发学习兴趣,不可否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使用播放软件播放一些歌曲和电影;初步使用动画软件制作小的动画。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邮箱收取老师和同学们发给的电子信件等等。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我“要学”的欲望。
(二)展示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深深的吸引学生。 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来体会。
例如:在教学“word”的时候,课上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且名片上有自己的照片,下课前我给每一位同学打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学生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在教学网络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并展示通过网络当场查找有关资料进行解答。并向学生展示怎么在网络上购物、搜索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取自己想要的图片等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坚定了学生“要学”的信念。
二、抓住书本,自主学习。
爱好电脑的朋友都知道,学习信息技术总是希望听别人讲来提高水平,那么你的技术永远也不会提高。大多数人都是靠自学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这一点也就说明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生使用教材来完成学习更应该贯彻到底。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眼前所学到的点点知识,而应该放眼未来,纵观学生的一生。掌握利用书本学习的方法,养成借助书本学习的好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例如:我在讲信息技术第一册利用画图板画图的时候,就没有按传统的授课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教材试着来操作。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怎么看教材,我就引导他们看一步,做一步,只要有需要操作的步骤一定要先操作然后在继续向下学习,出现了错误到上一步,甚至是上两步来查找错误的原因。完成后再一次的比较操作结果与教材上的是否一致,来判断自己操作的正误。然后闭上教材再操作一次,增强记忆。
这样贯彻的结果,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利用书本自主学习的方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教师分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信息技术的学习书本是基础,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知识,掌握更多的技巧。敢于尝试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而取得成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固。
例如:在讲画图板工具的第一课时的时候,我首先带领学生认识各种画图工具,使学生对画图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他们想尝试那种工具就尝试那种工具,但是要求一定要从能够作用于这个工具的各个方面去试。(如颜色、样式等)尝试使用后请学生演示尝试操作的结果,老师根据情况加以提示。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掌握更多工具的使用方法。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倡创新,同样学习信息技术也需要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性,通过自己的创新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插入符号》一课时,同学们对各种符号的作用没有太多的了解,使得在操作的时候兴趣不高。这时我鼓励学生,你如果换一种方式;练习插入符号你应该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这时就有学生想到用各种符号通过插入和定位能够排列出各种图案,如:人脸、小动物、桌子等等。其他同学见到了也很高兴一一效仿。也正是老师的创新示范作用使学生们的思路大开,纷纷进行自己的创新。
这就是一种创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四、总结归纳,使知识形成体系。
无论学习任何知识总结归纳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总结归纳才能把多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体系。只有知识形成体系了才能在头脑中长久的记忆,才能灵活的运用。教学当中更要重视总结与归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总结与归纳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模块的形式出现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安排了这样几个模块:画图、指法练习、word运用、电子幻灯片的制作、网上冲浪。这就是几个大的知识点,在大的知识点当中又分了很多小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画图这一部分的时候又分为:界面的认识、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使用、对图像的调整。在学习工具箱各种工具的时候又分了很多的小知识点:直线与曲线工具、椭圆形与矩形工具、橡皮、刷子、选重工具、颜色工具等等。这样一看像是个分析的过程,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怎么综合呢?就是要我们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教会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画图板的时候,每一个画图工具都是一个知识点,在讲完直线和曲线工具后就要及时的总结直线和曲线工具在使用和效果上的区别,并利用图形让学生综合利用;在讲到颜色填充工具和喷工具的时候归纳出各自的使用方法,总结出它们在使用和效果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利用这两种工具填充图形的半成品,以达到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目的。在讲完工具箱中所有的工具后,要返回头来再一次的进行总结。
在学习了以上各种模块后也要对它们做一个整体的总结与归纳。纵向总结时我觉得对菜单栏中各种命令的使用与归类的总结还是很有必要
的。例如:文件菜单中主要有打开、保存、另存为、页面设置等命令,而编辑菜单中主要有撤消、剪切、复制、粘贴等,使学生一遇到需要的命令就会到相应的菜单中去找。因为这些都是所有软件共性的东西,这样总结之后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方便。这是学生的一个熟练的过程,也是知识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体系的过程。更能帮助学生养成学完知识点后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作为教师就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不但要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多的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