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09年第5期 甘纪侨 SIli li()l “) No.5,2009 (总第176期) (General No.17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王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 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筑小 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 本文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民社会是以私利为基础,充满了无休止的冲突。这种缺 陷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克服。国家不是个人订立的社会契 约,它代表了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公共利益,同时也保证了 “市民社会”和国家问题是马克思之前西方理论界长 期探讨的问题,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尚未形成为一个 的概念,城邦、市民社会和国家是浑然一体的。实际 上,西方市民社会思想不仅可追溯到西塞罗时代的罗马 国家的思想,而且还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 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利益。国家是普遍利他的, 它没有取消家庭和市民社会,反而克服了他们的局限。 黑格尔扭转了前人以市民社会反对国家的方向,代之以 国家控制市民社会的公式。 黑格尔对这一概念的区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 德等人关于“公民”和城邦生活的政治学说中。在古希腊 城邦中,城邦国家实行城邦民主制,所有的城邦公民都有 着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实行直 接民主制。亚里士多德称古希腊这种直接民主制城邦国 论意义。黑格尔首次把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 物,看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以及道德的重大缺陷,同 时逻辑性地提出了要由国家来纠正市民社会的不足和缺 家为政治共同体,与野蛮社会相区别。这也是西方语言 中“市民社会”的最初涵义。 到了近代西方,契约论思想家们针对封建神学“君权 神授”的教条,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关于国家与社会的 “社会契约论”。如其中的代表人物洛克认为,市民社会 是先于或外于国家而存在的,而国家不过是处于社会中 的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形成契约的结果。通过对洛克 为代表的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简单论述,我们 陷,这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黑格尔颠倒了国家和市民 社会的关系。由于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较高形 式,是伦理精神的现实化,因此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在黑 格尔那里,家庭和市民社会只不过是国家自身发展环节 和阶段,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 可以看出契约论思想家们把自然状态和市民社会看作是 人类发展前后的两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人们为了 把它看作是对近代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指出:“黑格尔的 出发点是作为两个永久的对立面、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 领域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当然,在现代 国家中这种分离实际上是存在的。”同时,马克思批判了 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来谈论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区别, 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害,彼此交出了自然权力, 签订了契约,由此形成的社会叫“市民社会”。因此,“市 民社会”是同人类自然状态相对应的人类文明状态,是国 家的同义词。 认为黑格尔的论述是“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实际 上,“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 身的事物”,这一逻辑的显示图景应当是:家庭、市民社会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特殊贡 献,他是第一次明确地从概念上把“市民社会”和国家区 分开来,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在《法哲学原 理》中,黑格尔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认为 “市民社会”是由私人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市 和国家都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和“人的本质的客 体化”。因此,“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在此 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思想。 收稿日期:2009-04-03 作者简介:王伟(198l一),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实践唯物主义。 ・ 78 -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市民社会和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 黑格尔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地将政 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区分开来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 与市民社会相区分的观点,但马克思并不是在“绝对精 神”领域来说明国家和市民社会问题,而是从现实层面上 剖析两者的分离。马克思指出了政治制度发展的动力, 认为只有在私人领域达到的地方才能发展。在商业 和地产业还不自由,还没有达到存在的地方,有就不 会有政治制度。正如在中世纪,一切私人领域都具有政 治性质,政治也是私人领域的特性。在亚洲的制度 中,政治国家只是一个人的独断专行,政治国家同市民社 会一样都是王权的奴隶。马克思紧接着又指出,当 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或权力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 存在的时候(这是通过政治实现的),代议制民主 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分离使等级制度转变为代表 制、使权力的分离成为必要并且确立了和公民权的 原则。他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这种分离的意义。 (二)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黑格尔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提出现代市民社会理 论的第一人。他基本上阐明了现代市民社会的主要特 征。但是,由于他是从伦理精神的角度而不是从现实的 角度考察市民社会的,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很大的缺陷。同黑格尔相比,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 理解,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可以说是彻底创新的。 他于l843年写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市 民社会理论做出了批判性的反思。马克思通过确立市民 社会为政治国家的基础,重置了黑格尔颠倒的政治国家 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 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国家是作为家 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 的”。因此,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 决定政治国家,马克思进一步从学理上将政治国家与市 民社会彻底分离,还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市民社会的不 足并初步展开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三)物质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 思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从法学走向经济学,他指出:“过去一 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 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可见“交往形式”是把握市民社 会内容的一个关键因素。马克思反复强调自己哲学的出 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要生存下去首先 必须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 展开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所有的交往形式 中,物质交往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交往是一切交往 的基础与源泉。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 物质交往,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种交往在不同时期具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当代意义 f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马克思承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由市场 经济“需要的体系”的形成所导致的。它只能建立在“整 个商业和工业活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因而,它也只能 是一种现代现象。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过很多非常明 确的论述,如马克思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 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 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 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 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他又说:“在古代国家 中,政治国家就是国家的内容,其他的领域都不包含在 内,而现代国家则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相适应。”可 见,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是与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紧 密相连的。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健全、完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加速法治社会秩序的进程 纵观西方法治发展进程,公识对法治秩序发挥 了重要的内化和支撑作用。但是,西方公识却是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蛹化和生成的。而在我国,具有 悠久历史的并不是“公识”,而是“臣识”和“草民 意识”,这严重影响了公识的塑造和培养,进而制约 了法治秩序的建立。而事实表明,推动我国公识的 普遍形成并有效发挥其“文化领导权”作用,就必须使公 识获得充分的“意识形态性”,以推动法治秩序的早 日建立。 (三)推进全球市民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使得全球社会朝向以 “人民”为中心,整体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消除 隔阂与分歧,在全球市民中形成一种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的全球意识。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个 人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是同时存在的,如何调整二者的 矛盾和冲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证明,由 “市民社会”来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公平,保障 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比过去单纯出面,靠强力 协调要好得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市民社会与个 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是必然的,它不仅以其特殊的 方式维护着整个人的权益和权力,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完善、加速法治社会秩序的进程、推进全 球市民社会的建立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婷.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1.社科纵 横,2004,(5). [2]周俊.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l1.浙江党 校学报,2001,(4). [3]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2001,(4). [责任编辑:王洁]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