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应用。3.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及风向判定。4.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结合人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 及特点。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3.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风向、风力的判断。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绘图能力,通过读图提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字法记忆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二种风:高空中的风教学策略选——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择与设计 斜交;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教学过程 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高中地理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地理教学纸上谈兵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只知书课例研究综本,不知生活,核心素养和地理生活决定地理实践是非述 常必要的。关于地理实践,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不是答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能将本区域的地理知识会运用与生活,而且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也能迅速的定位当地的地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