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用)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11周中心发言稿 :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教学难点:1、主要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请同学们听歌曲:《五朵金花》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 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在 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内容: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二)艺术特色: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的环境,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点面结合。

三、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特色: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原因:蕴含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四、文章中哪些句子你最喜欢?为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研讨阅读:语段二: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欣赏山野对歌:《刘三姐》

二、研讨阅读:语段四

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

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答:这些山野风光内容既对主题赶马女孩的歌唱起铺垫作用,还是一种烘托映衬。另外,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拓展阅读:人物写法有何不同?

(一)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

(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

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一)重写实,刻画人物肖像,细腻、生动、真实。

(二)、重写虚,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