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辽沈战役讲稿

辽沈战役讲稿

来源:华拓科技网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历史背景 1.为什么要打大决战?

1948年秋,战争进入第3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至365万人,其次军的5个战略集团,被分割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陷入全面被动地位,同时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与之相反的是,人民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为赢得战争胜利,在《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2、为什么大决战的首战要选在在东北打?

在全局条件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捕捉战略决战最为有利的时机,是实施战略决战的关键问题。战略决战的首战,不仅影响战役各个阶段的顺利展开,而且关系各个战役的顺利发展。

这是毛的慎重初战的原则!

从人民自身实力来讲,东北人民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人),区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全军拥有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

东北军总兵力有55万人(其中正规军40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他们“军心战力均未恢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

战前部署

卫立煌实行固守三大城市,用锦州维持华北与东北的联系,要是东北有大战,可以从华北出兵增援,要是东北战事不利,可以从锦州撤退至关内的部署。

我军关于大决战的战略方向选择,和林彪有不同的看法。 提出 “南下北宁线,封闭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思想。但是, 林彪认为只要长春等地的军被我军抓住,蒋介石就不会下决心撤退。而且,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会遭到关内的傅作义军团的增援,背后又有可能被沈阳、长春的守敌攻击,如果攻城不克,情况就很危急,所以必须先把长春守敌这块心腹大患解决掉。5月中旬,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受挫,损失较大。我军对长春之敌的作战方案改为“长期围困”,方案更改之后,卫立煌始终没有出兵解长春之围,东北野战军长期处于既不攻城,又无法实现打援的尴尬境地。林彪此时才意识到:锦州既是北宁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军在东北地区的三大防御基点之一。攻克锦州既能封闭东北的大门,又最有可能迫使卫立煌出兵救援。换句话说,只有锦州最适合充当大决战的引爆点。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林彪对长春的守敌采取围困的战法,以一部兵力拖住消耗

敌人,使其无法作战略上的机动。然后集中主力南下北宁线,实行远距离奔袭战,以凌厉攻势,攻克北宁线战略要点昌黎、绥中、兴城、义县,孤立锦州。对拥有重兵设防的锦州,采取城市攻坚的方法,展开大规模攻坚战。攻锦作战,东北野战军根据锦州地形特点及军兵力部署,组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重点攻击,在城东实施辅助突击,并调集炮纵主力,实施猛烈炮火支援,只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全歼守军,“开创了我军攻坚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

第二阶段,军“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继续西进,企图在锦、葫之敌策应下,“收复锦州”,实行总退却。东北野战军以一部兵力顽强抗击,迟滞了“西进兵团”的进攻,取得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胜利。同时,集中攻锦主力,迅速回师辽西,在辽西120平方公里地域展开规模巨大的围歼战。各发扬机动灵活、主动杀敌的作战精神,大胆穿插,勇猛冲击,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经2天3夜的激战,全歼军“西进兵团”10余万人,创造了大规模运动战的光辉范例。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

战略战术

战略思想:关门打狗,以打击重点目标统帅全局。

战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军事打击为主,政治攻势为辅的战术。

战役启示

一、及时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创造性地作出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战略决策。

二、正确选择战略决战的方向。以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实现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四、大规模阵地战和大规模运动战结合。在举行大规模攻坚战的同时,部署适当兵力进行阻援和打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