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寄悲正在比兴处。”本诗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本诗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
(1)①本诗前两联借景抒情,生动地摹写了阳山地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山猿哀啼、笋长花开但却人烟稀少荒僻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被贬后虽悠闲超脱、没有羁绊但却孤独凄凉的心情。②首联以声写静,猿的哀啼不仅写出环境的宁静寂寥,更写出诗人从繁华的京城初到幽僻的阳山孤独。③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嫩笋争相滋生,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红绿相衬,色彩艳丽。这有生命力的春景却恰恰衬托出被贬之后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一点2分,任意两点给4分)
(2)本诗尾联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2分)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含蓄,令人回味。(2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
(1)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诗歌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参:
(1)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不敢相信。这正说明上次别后的思念之深和此次相见的不易。(2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甚至悲喜交加的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2分)
(2)第三联借景抒情,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1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渲染出凄凉的伤别气氛。(2分)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1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皮日休评价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渐入佳境。请结合本诗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2)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参:
(1)开篇就是遇景入咏,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更表现出愉悦的心情。(2分)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全诗无一特殊景物,却极好地营造出闲适宁静的氛围。(2分)
(2)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潇洒脱俗、闲适自得、思念友人的诗人形象。(1分)诗人在夏日傍晚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看夕阳西下素月东升,闻风中荷香,听竹露滴响,如此清幽之境,让诗人不禁想弹琴,却无知音懂得欣赏,因此想起了辛大,
但也只能在梦中相见。(2分)抒发了诗人闲适而略带感伤的心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