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意趣幽玄静寂余韵_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的俳句之比较

意趣幽玄静寂余韵_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的俳句之比较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06年11月第22卷第6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Nov.2006Vol.22No.6

意趣幽玄 静寂余韵

———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的俳句之比较

周建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王维作为中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诗中不仅写出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表现出了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继承了日本民族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根植于日本美学传统的“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他们都是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能够达到互相映照,两相契合。

关键词:气韵;含蓄;幽玄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6)06-0057-04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苏东坡曾赞赏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1]

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中不仅写出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把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都表现了出来,达到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境地。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是由五、七、五共三句17个音组成的一种短诗,产生于15世纪。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巨匠,被人们称为“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他以出色的创作实践使它成为既典雅又清新、既描述又抒情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芭蕉有着首尾一致的较完整的美学思想,他继承了日本广义上的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这些理念既根植于日本的美学传统,又深深地打上了芭蕉时代的烙印,在日本文艺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归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

美学思想。但仔细体味,也会发现他们在山水诗的表现上极为相同,而在田园诗的表现上却有不同。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著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一、禅道思想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为了“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因此,多数作品贯穿着“清、净、空、寂”的禅学观念。禅宗主张不脱离生活实际来体悟自性,反对以“空”对“空”的方式。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超然人生态度,极受王维的青睐,他在禅宗那里找到了精神慰藉。为追求无为清净、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品尝着那种空寂、闲适的美,在大自然中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

王维在诗中通过“静中有动”的艺术表现形式把由于悟得禅趣而体验到的内心怡悦感显露出来,并且对这种精神境界表现得很生动细腻。在他眼中,那每一丝月光、每一枝青松、每一滴山泉都那么清纯,丝毫未受尘世的污染。他尽情体味着心灵深处

收稿日期:2006-08-3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系列论文(SWC0514)

作者简介:周建萍(1968-),女,山东郯城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5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空寂之乐,尽情去享用这份宁静和暇逸,无为而适,悠然自得。王维正是以这种超越的方式审视自然,将心灵和整个宇宙化合,同时也达到了禅宗的主观精神力图同宇宙精神相一致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空灵清妙的美感,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悦。佛学的浸润,禅定的调心,使王维的世界观、审美情趣都受到熏染。他在他的审美世界中,通过自我调心,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创造出深具禅味的艺术境界。在他的心中,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都表现出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外在的物境与内在的心境融为一起。王维把禅的意境融入了自己的山水诗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松尾芭蕉的俳句与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但比起中国的充满禅味的诗作,它更倾向于平淡、朴实、顺乎自然。作为世俗诗歌,俳句要的是禅之机趣,而非哗众取宠。所以,俳句写得平淡自如,朴实无华,言简而意丰。如最著名的《古池》:

闲寂古池旁,

一蛙跳在水。扑通一声响!“扑通一声响”看似一句没有“诗意”的话,但是俳句就是这样,用浅近的语言传达给人们一种不可言传的禅意,使人瞬间顿悟,才能由一物而知天下,由小事而识大理。俳句所以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正是由于它用极少的词汇,表达出一种洗炼的意境美,让人们去品味那缕缕的幽玄的余味。

芭蕉另一首著名的俳句是《蝉声》:寂静似幽冥,

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这也是一首很有禅味的诗。尖啸的蝉声渗入坚硬的岩石,这是芭蕉的一种主观感受。他在极静中写蝉声,造成了强烈的动静互相对比的效果。这与禅宗经常以自相矛盾的方法,超越事物的差异而把握其同一性有相通之处。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

[2](P18)

探生命的本源。”《蝉声》就是动与静的统一,具有一种独在的幽情、禅味。

松尾芭蕉俳谐的根本观念就是“风雅之诚”。“诚”就是真实,要用真实的自己来表现真实的艺术。禅也是让人们心灵清净,得“真”得“实”。芭蕉称“自古以来,其风雅之情者,担负书籍,足磨草鞋,头戴破笠,不避霜露,自宁心静志,洞见物情,故愉愉然”,“身处闲寂,阴于山林,心地陶陶然”。芭蕉就是以这样的原始方式回归自然,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58・

然中追求自我精神解脱,将自然作为精神复归之所,

以自然象征人生的境界。他是在大自然中陶冶禅性,在漂泊中获取不尽的诗意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孤独寂寞中反省人生的意义。“风雅之诚”就是要去掉私情私意没入自然之中,超越主客体的矛盾。这些与“本心即佛”的禅宗理念不无关系。禅宗追求的“能所皆忘”“、能所同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执著于自我意识。祖师禅所说的“无住”是反对对世界片面的执著,追求与自然的同一。芭蕉一生以造化为友,并且归于造化。他常说“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所以他的俳谐观与他的人生观是一致的,他是未出家的僧人,他的内心世界是禅的世界。

王维和松尾芭蕉受到禅道思想的影响都比较深,但在关于禅味或禅意这点上,王维的诗较松尾芭蕉的俳句在语言上更明确地点出了“禅理”“、禅意”,有时也把佛教用语引入诗句中。如“寒空法云地,秋

(过卢员外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在禅与诗的结合中,突出了从诗境宅看饭僧共题》中见出禅意。另外还有一点,禅的本意是“不立文

字”“、明心见性”,不见禅味倒反而蕴蓄着禅意和诗趣,就是在诗中无一字禅语,却处处显现出禅趣。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鸟鸣涧》)虽无禅语,但却能把禅趣引入诗中,中。”《在表面的空、静、闲、淡的氛围中,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意味性,生发出“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点可能与王维的哲学思想是以佛教为主有关。

除了禅宗理念的影响,道家的虚无、恬淡、无为、自然等哲学思想也深深地渗透在王维和芭蕉的世界观中。只不过在王维的哲学思想结构中,是以佛教为主体,禅道儒三教思想的有机结合。而在松尾芭蕉的思想结构中,虽然容纳了神儒思想,但道家的思想影响更胜一筹。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移在俳谐上,他所主张的老庄思想中的虚无、静观、自然成为芭蕉人生观的底蕴,自在快活、不为物累的追求使得他能够彻底归隐于山水田园之间,以近乎牺牲的精神去爱自然,在自然中咀嚼人生的真味。

如果说禅宗对王维和芭蕉的处世思想和艺术自悟发生影响的话,道家的思想则是在文艺审美层面上对他们发挥了作用。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和雕琢,这种思想不仅渗透在王维和芭蕉的精神世界中,而且他们也领略了庄子思想的内涵,所以其山水诗句能够自然而工,如出水芙蓉。“真”体现在王维山水诗中,是指他对人生和自然的认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思考,反映出他本人的真实心境而无丝毫造作之感。特别在他的送别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劝君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虽然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天然无饰,但送别友人的依依之情自见。“诚”体

现在芭蕉的俳句中。芭蕉比较爱读《庄子》,由于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风雅之诚”说,不仅认为自己所追求、所表现的是这种“诚”,且指出整个日本的文化艺术精神自古至今都在努力体现这种“诚”。

风物的融合,及由此而生的怡然之乐。他的田园诗

表现出的是一种牧歌式的适意。“牛羊自归村巷,童

(田间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的主稚不识衣冠。”《观情趣。“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喧聒茅檐下,或(偶然作》坐或复起”,《之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像一首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闲逸、宁静、适意的牧歌,以平缓的和谐诗风与作者优游不迫、悠然自得、陶然于农村风物之中的赏心悦目之情相表里。王维着力于接近大自然,在乡村风物中把握生命和永恒。

与王维的田园诗所表现出的牧歌式的适意相比较,芭蕉田园俳句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苦寒之色。在静寂中透出寒苦,在超世脱尘的世界中又溶进了一些世俗生活场景,是清逸与卑俗世界的统一体。芭蕉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在将身心投入大自然时,就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在他的人生之旅中,咀嚼着生命的孤苦寒寂,品尝艰苦中时常袭来的喜乐酸甜,在品尝中追求着艺术之道,形成了其蕉风的闲寂之静。芭蕉俳句中常出现的旷野、寒风等让人感到凄冷、悲凉,这也正是他贫寒生活和悲苦心境的反映。他不仅品尝着生活的孤苦,更体味到“寂”的意味。“秋野日黄昏,此路无人行”“,对花忧人间,我酒浊饭淡”,潜入这种孤寂、淡泊的生活之流中,决定了他田园诗寒苦风格的基调。另外,远离名利社会中心的隐居生活方式又令其心灵净化,所以他在田园诗的表现上真实、自然。

二、山水诗的同与田园诗的异

王维和松尾芭蕉对山水田园都情有独钟。但如

果仔细体味,会发现他们在山水诗的表达上风格较一致,而田园诗的内蕴却存在不同之处。

静观的审美态度是王维和芭蕉山水诗的共同点。他们无论对人生、还是对自然都采取静观的态势,在对山水静静的观赏中,主体的内心世界与眼前之景融为一体,诗人“在这个客体中丧失了自己,就是说,甚至忘掉了他的个人存在、他的意志,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清晰的镜子而继续存在。因此就像那客体单独存在那儿,而没有任何人去觉察它,于是他不再能从观照中分出观照来,而两者已经合而为一,因为全部是被一种单一的感情的[3](P210)

图画所充满、所占据了”。同时也让读者随同他们把情感倾注在他们所描写的意境中,体味着这美的真意。“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

(临高台送黎拾遗》)河川、还,行人去不息。”《旷野、

夕阳、飞鸟、行人,诗人在如此静观的意境中,把自己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他们在山水诗的表达上,有一种深深的韵味浸透于其中,特别是芭蕉的俳句,呈现为幽玄、闲寂的境界。芭蕉强调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残留的余韵,这种余韵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王维和芭蕉的田园诗都表现出对农村物情的感受,弥漫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自然、真实,并在他们闲静的诗风中,把浓浓的乡土人情与他们孤寂的心融为一体。但他们在诗句的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却存在不同,这当然与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关。

王维出生于世宦之家,家境优裕,虽然他仕途上几经波折,但经济上从未有什么衣食之虞。加之他生活的盛唐,国家的政治、经济达到了昌盛繁荣的顶点,身处这样一种国力强盛的社会和时代氛围中,他自然显得那样洒脱、超然。所以他能于山光水色和宁静中寻求精神从世俗中的超越,追求心灵与农村

三、相似的艺术品格

王维和松尾芭蕉同处于东方文化背景下,共同接受禅道文化的浸染,同时又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和生活方式。所以在执著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形成了相似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

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讲究人与自然的交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特别是诗人,不仅向往自然,而且视自然为“可居且可游”的生活环境。“物化”、“天人合一”等思想在其身上得以反映。王维的山水诗偏重于表现大自然中的恬静之美。他乐意在清新秀丽的大自然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陶冶自己的淡泊情操,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深深地渗透进大自然的山水田园中,使审美主体与客体浑然相融,获得了一种浓郁的诗意感受。

松尾芭蕉的流连山水自然,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诗人的影响外,他还认识并体会到了自然能够“通神会性”,能够愉悦被俗世所灰冷的情怀。他认为,自然的美是“原天地之美”、“其美自美”。他把尊崇

・5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自然的审美具体化为“写松则事松,写竹则事竹”,这也是他提倡朴素真诚即所谓“风雅之诚”的内在原因。

芭蕉投身自然,以“诚”的精神写自然“他是把,

[4](P118)

自然当作盛载自己感情的容器的”。他远离名利社会中心,潜入自然淡泊的生活之流中,采取隐居和旅行的生活方式使其俳句能够广采自然美质,开创一代新风。他从贫穷开始的在大自然中的旅途形成了独有的“蕉风”,用韩愈的话来说就是“: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

[5](P127)

野。”

王维和芭蕉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都是以山水田园为其共同的审美对象,最终形成了其山水诗的含蓄、清逸、空灵、幽玄的诗风。韩愈在评王维的禅味诗时说“:研文较幽玄。”明代胡应麟评王维时也说:“摩诘五味绝,穷幽极玄。”“幽玄”表达了王维诗的含蓄和意味深长之美。松尾芭蕉的俳句往往是以有形的东西来表现宇宙无声的静谧的本质和个人内心的空寂的“无”,显现出俳句的“韵外之致”和“余音袅袅”。

当然禅宗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形成了他们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使得他们走上了亲和大自然的同一条艺术之道。无论王维的“归隐”也好,芭蕉的“归田”也好,他们皆用心之静去择物之静,而物之静便成为心之静的观照。他们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把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互相映照,两相契合,从而使诗歌和俳句不带有人工的痕迹,做到了严羽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参考文献]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赵乐.中日文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0.

[4][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陶刚译.北京:三联

书店,19.[5]郑民钦.日本俳句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兰一斐]

Profound,Subtle,SolitudeandLingeringAftertaste

———AComparativeStudyonWANGWei’sLandscapePoemsandMatsuoBasho’sPoems

ZHOUJian2p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Abstract:As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pastoralpoetsintheprosperousTangDynasty,WANGWeiexpressesnotonlythenaturalbeautybutalsotheinnerbeautyoflandscapesceneriesinhispoems.MatsuoBasho,thesageofJapanesetraditionalpoetry,carriedforwardthesentimentalaestheticstraditionoftheJapanesenationandputforwardhisownbrand-newaestheticconceptionofsolitudeandlingeringaftertaste.BothWANGWeiandMatsuoBashoexperiencedandenjoyedlifeinsolitudeandmadeabalancedcombinationofthesubjectivefeelingsandobjectiveenvironmentintheirpoemcreation.KeyWords:innerbeauty;implicit;profoundandsubtle

・6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