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分析

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分析

来源:华拓科技网
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

分析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个民族所产生形成的特有音乐风格,被称为“族性音调”。其不仅深刻彰显了这个民族的内涵和底蕴,而且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概况。因此,“族性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围绕云南德宏景颇族,再概述了云南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后,从民族文化认同视角分析了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指出景颇族的“族性音调”浓缩了景颇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族音乐风格,如歌曲腔调认同、调式认同、衬词认同以及音色的认同等,提出了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云南德宏景颇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族性音调; 发展 引言

“族性音调”是指一个族群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音乐风格,其能够展现出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发展、思想信仰以及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等。“族姓音乐”展现的不仅是这个族群的音乐文化特征,而且还展现和凸显这个种群在不同地区间对于音调的认同。可以说,“族性音调”的形成建立于诸多因素之上,包括本族群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周边族群的文化思想、社会发展等。位于云南德宏州的景颇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生活中,产生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族性音调”,结合自己的传统音乐风格,制作了民族特有的乐器,编撰和谱写了具有景颇族特色的乐曲起腔落腔和润腔,此外还有衬词的使用等等。作为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景颇族民间音乐形成和建构于底蕴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上,透过景颇族音乐,便可以欣赏和窥探到璀璨的景颇族文化、独特的民间音乐以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因此,本文从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对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进行分析,探讨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为学术界深入研究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提供理论参考。

一、云南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概述

生活于云南德宏州的景颇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在日常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以及习俗活动中,音乐语言成为了沟通的桥梁,成为了记载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载体,向世人传递了景颇族的生活向往以及思想信念。也许是受到族人能歌善舞的影响,许多景颇族人天生就拥有一副“金嗓子”,不仅音质好,而且音域宽,能够自由的驾驭高音和拖音。同时,景颇族人不拘小节、爽朗大方,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旋律,即五声音阶商调式。按照标准和类型的不同,景颇族的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祭祀音乐以及民间器乐五个类别。 在景颇族的民间歌曲中,有山歌、春米歌以及催眠歌和卡枯歌。在景颇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被称为“恩准”,同时景颇族的山歌在开头时一般都是长音,这是因为景颇族先人在狩猎时,需要发出较长的声音来呼唤同伴。同时,受艰苦的自然环境所影响,景颇族先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大西北草原风格的影子被融入到了山歌中,开端的长音往往带有一种哀伤。山歌的调式多为五声商调式,节奏自在,演唱环境通常为山间或者野外,有时也在寨子中的公房内演唱,演唱的形式也一般为男女对唱,抒发相思,表达情感,传递情义,可以说是男女交往的媒介。

春米歌一般出现在劳动环境中,歌曲欢快、婉转动听,多数春米歌的调式为五声音阶微调式,景颇族将春米歌称之为“芒图瑞鲁”。在演唱时,通常为两个人,一人通过演唱衬词当节奏,另一人则唱旋律,又或者两人皆唱旋律或者皆唱衬词。此外,有时也会一人唱第一

拍,另一个人唱第二拍,在辛苦劳作的环境中,通过婉转动听的音乐来转移劳作时的辛苦,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和感受。

催眠歌,景颇族称之为“麻石约”,指的是母亲在哄孩子睡觉时哼唱的音调,而后在语音的融入下,成为了歌。催眠歌的调式为五声音阶商调式,而“左彪”则为五声音阶宫调式。一般情况下,将“卡枯歌”称为“江头的歌”。这是因为,相传在很久以前,景颇族先人生活在怒江、澜沧江和迈立开江的上游,且曲调也发源于此处,同时也是五声音阶微调式。 在歌舞音乐中,“哦热热”被景颇族称为“目瑙哦热热”。在景颇族“目瑙”的歌舞盛会中,集会的群众少则百人,多则上千乃至上万,舞会盛况非凡,参会的男子拿长刀,女子则手拿手帕或者扇子,在五声音阶微调式歌曲的伴奏下,气氛隆重热烈。说唱音乐一般有木沾调、勒来调。祭祀音乐主要为斋瓦调。景颇族的民间器乐则主要是洞巴、土良等。

二、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 受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景颇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景颇族音乐,是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文化发展史的精髓所在,在景颇族的音乐“族性音调”中,获得民族认同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一)歌腔的认同 第一,具有代表性的终止式。在不断流传和传承的景颇族音乐中,最为常用的五声音阶,而六声音阶的音乐则为数较少,而且在调式的选用上,主要为商调式和微调式,也就是景颇族传统音乐中的纯四度旋律终止音调。之所以选用这种风格的调式,主要目的是增强乐曲在听觉系统方面“双重调式”的表达效果。在景颇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五声音阶调式中,商、微调式为主,羽调式为辅,故而最具代表性的景颇族调式乐曲可谓是商调式和微调式民间音乐。在曲调方面,主流曲调为纯四度音程,且旋律线的变化幅度较大。

第二,景颇族民间音乐起腔毕曲、润腔。这是因为在景颇族民间音乐中,多数乐曲的旋律幅度变化较大,且高开高落,由此形成了在开始歌唱的时候,必须要张大嘴巴,因此在乐曲开头,多用衬词来起腔。比如乐曲《文崩目瑙》,起腔运用的衬词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润饰唱腔,以及将闭口时需要用鼻音来哼唱的短句和开口唱时的句子形成对比,以展现族性唱腔,突出景颇族民间乐曲的风格和特点。此外,在乐曲中运用装饰音、滑音以及波音,能够突出展现景颇族独特的唱腔韵味。 (二)标示性衬词的认同

在传统的景颇族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可谓是十分普遍,且在乐曲中,并不是所有的衬词都有含义,也有一些衬词是没有含义的。而且,根据民歌种类的不同,衬词的类别也各不相同,运用时要注意分别运用。比如在山歌和情歌的开头或者结尾处,衬词较多运用的是“哦罕”、“乖耶”或者“哦耶”、“奥耶”,其含义多是抒发情感,而这类衬词就不宜用在其它种类的民歌中。在传统的目瑙纵歌盛会中,演唱的民歌开头或者结尾处常用的衬词为“哦日罕”,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调整舞蹈节奏,烘托舞会的气氛。而且在目瑙纵歌节中,“哦罕”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无愧为景颇族衬词的代表字。这场盛会中,伴奏曲调常为景颇族的支系“目瑙哦若然”,在嘹亮高亢的歌声烘托下,群众激情盎然,盛会气氛热烈。时至今日,在盛会的举办过程中,演唱者常用的衬词不再是“目瑙哦若罕”,而是为了更加方便演唱者的演唱和突出重音,多数乐曲将“哦若然”进行了简化处理,变为“哦罕”,进而在当前的目瑙纵歌节中,“哦罕”成为了新的象征和代表,盛会举办的过程中,来自不同乡间和村落的民众再碰面时,都会互道一声“走,去哦然去了”,意思是说去参加盛会了。在叙事歌和长诗调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处,较为常见的衬词一般为“哎列”、+'奥衣”、“奥勾衣”“阿罗”、“哎”、“羊哎”等,所发挥的作用一般是衔接段落,吸引群众注意力和用作语气词。在传统乐曲《文崩目瑙》、《谷通月鲁》等中,衬词的运用在目瑙纵歌节最为常用“哦

罕”,春米歌中常用“月萨”,已然成为两者的衬词代表。 (三)器乐音色的认同

在景颇族的传统乐器中,主要代表有“洞巴”、“土良”和“赠疆”,通过这些传统乐器的音色,来突出表现对于音色的认同。传统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最为重要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吹奏乐器,在目瑙纵歌节中,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景颇族的传统婚礼和传统生活风俗中,也是主要的演奏乐器代表。比如说“婚嫁”活动、“丰收”活动等。可以说,在景颇族的传统活动中,具有喜庆性质的,都离不开“洞巴”这种乐器。可以说,“洞巴”所代表的是一种欢乐和喜庆。因而,由“洞巴”吹奏出来的乐曲自然欢快、流畅,引人神往。“洞巴”在吹奏也较为简单,一般在吹奏时,首先将“洞巴”上端背面的高音孔用左手的拇指按住,不让气流从此处喷出,然后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置在“洞巴”前面上端部分的三个音孔中。右手的大拇指要抵住“洞巴”中间部分的背部。然后在“洞巴”的正面的下半部分,有三个音孔,在演奏的时候需要吹奏者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抵住,然后用嘴含住“洞巴”的哨嘴,略微倾斜竖放于自己的胸前即可开始吹奏。“吐良”乐器,是景颇族独有的一种乐器,其能够根据需要吹奏出12种高低不同的音节。在吹奏时,吹奏者首先将自己的左右手放置在管口的两端,用以掌控气流的进出,然后调节气流的强弱和缓急,从而发出声音。“吐良”的吹奏技巧就在于控制管口的两端以及调节自己的气息,尽管“吐良”只有一个孔可以吹,但是其表达的音域可以根据需要达到3个8度,展现出的音色如同竹笛,从而展现出浓郁的山野风味,犹如景颇族居民居住的山梁田野,展现出欢快、激情且优美的曲调。“赠疆”其实指的就是景颇族的大鼓,一般而言,其长约1.5米,直径约0.8米至0.9米,然后再在外面用黄牛皮裹住而成,是景颇族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赠疆”发出的声音浑厚有力、铿锵激昂,好似万马奔腾。在目瑙纵歌节举办期间,“赠疆”的伴奏声一刻不停。假如说在“万人齐舞”时,你不知道自己的节奏对不对,那你就跟随鼓声,一定错不了。 (四)语言文字的认同

景颇族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着自己的传统语言。其语言主要分为景颇语和载瓦语,隶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历史传统中,景颇语是景颇语支,载瓦语则属于缅语支,所以这两种语言虽然都是景颇语,但本质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在日常的民众交流中,要实现无障碍交流实际上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在景颇族语言中,因生活环境、族群差异等原因,景颇族内部也存在着方言,比如“恩昆话”、“息丹话”等。在载瓦语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言有“波拉”、“浪峨”等。尽管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说话的语气和发音等方面略有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景颇语还是载瓦语,它们的渊源都出自景颇先民“寻传”,而且在远古时期,“氏羌语”是族群的共同语言,因此,现如今的两个支系可以说是有同源关系的。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以及周边环境、文化思想等的演变,两个语言支系开始发生交流和交融。景颇文,相传于19世纪由西方传教士所创,著作有西方宗教色彩的《圣经》等。除此之外,包括小学学校使用的课本、当地发行的报纸以及杂志等,都曾被传教士运用景颇文发行过关于教义的具体阐释,以谋取更大范围的教义传播。新时期以来,为了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语言,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对景颇文着手调整和改变,随后景颇文开始正式问世。作为拼音文字的一个类别,景颇文在字母的组成上有23个,而且多数音位都是由单字母和双字母来表示,只有少部分运用的3个字母来表示。这种语言在云南景颇族聚居区被广泛运用。而且,位于缅甸北部的“克钦族”也有运用景颇文。中国云南德宏州的景颇族除了景颇文,还使用的文字便是载瓦文了,载瓦文创建于1957年,其也隶属于拼音文字的一种,标准的载瓦语是以龙准话为范本。载瓦语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构成音位的也多为单字母和双字母。1950年后,曾有一批以景颇文和载瓦文语言为主的历史、政治、文学等书籍出版,学校课本中也有

部分是由景颇文和载瓦文写成的,而且还专门出版了景颇文词典和载瓦文词典,以方便景颇族和其它民族的人民了解和学习景颇文字。传统的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不仅仅承担着抒发民众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是展现民族特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景颇族人民在展现民族独特性的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内容便是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发音,是民族符号的象征。

三、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发展策略

随着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云南德宏景颇族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景颇族年轻人审美情趣的改变,云南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然而,作为传承云南德宏景颇族民族文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颇族音乐

发展好、传承好景颇族音乐,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好、掌握好本民族的民族音乐,强化提升民族本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民众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从而才会主动、积极的分享和传播本族文化。而做好本族音乐的传播并非易事,首要难题就是必须掌握本族语言、传统文化以及习俗等,然后才能真正的做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根知底,进而才能传承和弘扬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景颇族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传统的传承,而是要根据实际,有所保留的发展和传承,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传承。在发展民族音乐时,必须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同样的,景颇族音乐在发展和传承时,既要坚持传承民族特色和精髓,也要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新元素,真正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传统音乐的发展活力,才能使得景颇族音乐永葆青春和活力。

(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选择上,最佳途径无疑是通过学校进行音乐教育, 尤其是高等音乐教育,其能够发挥出重要且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音乐教师亦不例外。当前,云南德宏景颇自治州在高等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仍存不足,音乐传承功能发挥不够,音乐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有待提高。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学校的音乐相关课程,适当引入和加大当地民族音乐知识的内容教学。对于本地大学生而言,能够学习到和掌握到本地区的音乐知识,无疑充满激情和耐心,而且也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家乡的音乐文化。同时这也是母语音乐教育的一种体现;其次,对于外来民族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艺术文化修养,体会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音乐文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和兴趣,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举办国际目瑙盛会等活动,提升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的知名度

在景颇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集精髓和精华之所在的便是目瑙盛会音乐。可以说,目瑙盛会音乐是扎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的融入到了民族文化当中,是景颇族展现地方魅力和艺术特色的窗口。此外,目瑙盛会音乐也是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集中展示了景颇族人民的音乐艺术活力,对于研究景颇族文化和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99昆明世博会”中,更是被誉为“少数民族节日之最”。在世博会期间,最被观众期待和关注的莫过于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在“传承民族文化,增进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繁荣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外重点展现景颇族的独特文化和发展之路,为打造知名的景颇族音乐文化做铺垫和支持。通过目瑙纵歌节的举办,联系和团结了民族感情,增强和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进一步提升了景颇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展现景颇族独特、

深厚和博大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在族性音调的表现上,主要就是歌腔、调式、衬词以及音色的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德宏景颇族的民间音乐依然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我们必须发展具有德宏地方文化特色的景颇族音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举办国际目瑙盛会等活动,提升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钟小勇. 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研究视域[J]. 民族音乐,2013(02):19-22. [2]孟盛彬,潘扬洪. 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研究述评[J]. 普洱学院学报,2013,29(01):55-60. [3]钟小勇. 德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现代价值研究[J]. 民族音乐,2013(05):31-33.

[4]钟小勇. 人类学视野中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研究视域[J]. 民族音乐,2014(02):50-53.

[5]牛东梅. 景颇族小山(载瓦)支系民间音乐变迁的调查与思考——以德宏州陇川县广山寨为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3(03):65-74.

[6]宋颖. 景颇族的文化记忆探析——以目瑙纵歌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04):93-105.

[7]钟小勇,龚碧林,韩勋国. 景颇族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变迁研究[J]. 兰台世界,2015(15):94-95. [8]丁国美. 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民族音乐,2011(05):42-44.

[9]徐俊六. 景颇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传承探析[J]. 学术探索,2016(05):143-150.

[10]钟小勇. 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分布情况及特点[J]. 赤子(中旬),2013(09):348-349. [11]庄妍.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的内外在价值解读[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88-91. [12]李丽娅.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与原生态唱法浅议[J]. 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5):4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