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

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

学校区为例

姓名:魏毓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郭红雨

20070608

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一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大学新校园建设进入新高潮。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作为校园整体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个宜于师生生活、学习、交流的富有场所精神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一直是建设方和规划设计者普遍的共识和追求。但实际建成后使用的结果和规划设计的初衷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落差。因此本文以现代建成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意在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本文以近期建成的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实例,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校园规划理论、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基础进行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并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进行评价体系的建构。本文采用了现场观察、问卷调查、非介入调查及随机访谈的方法对建成大学校园整体空间构架、环境体验及主要外部空间环境使用状况进行调研,以质化分析为主,量化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文化性及生态性:以及使用者心理、行为特点对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在以往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总体架构的规划和大学校园外部主要空间环境规划方面提出建议:1)、动态弹性生长的校园空间架构的设想,使校园空间持续发展,同时采用组群复合式校园布局模式,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校园规模的需要,使之更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环境适应性:2)提出引入小规模、动态的更新方法和建立完善使用状况评价体系的建设发展模式,使校园空间持续发展;3)大学校园外部主要空间环境规划方面提出重视外部空间环境的积极效应、完善的校园绿化空间、多样化的步行空间环境、完备的环境设施、重视校园文化意境的创造规划理念。关键词:学生行为模式;行为环境;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状况评价;OutsideSpaceEnvironmentofModernUniversityStudy—AcasestudyofGuangZhouUniversitycampusinGuangZhouUniversityC酊AbstractNewcampusconstruetiortsinuniversityhavecorebeenboostedwitheconomicdevebpment.Ascomponentpartofcampusspaceandaimportantcarrierofuniversitylife,outsidespaceofcampusexertItiscommonsensesubtleinfluenceonstudentsgrovnh.andtenetfordesignersandconstructorstocreateoutsidetostudy,livespaceenvironmentinwhichitisconvenienceforteachersandstudentsandcommumcate.Infact,usuallythereisunexpectedgapbetweenphysicaleffectafterhunchedwithdesignprogram.Therefore,inorderoutsidetocreatel臣iendlycampusspaceenvironment.wouldtakeit鹤studyobjecttofindcurrentproblems.Inthisarticle,utilizecampusprogramtheory,environmentpsychology,behavioralsciencc,andtakeunivcrsitycampusbuiRinGuangZhouuniversitycity鹤instance,andundergraduateasinvestigationobjecttostudyoutsidespaceenvironment,andsetupevaluationsystemforit.Tomakeinvestigationonoverallenvironmentandoutsidespaceenvironment,usedinvestigationatscene,questionnaire,non-interventiontechniquestosurveyandrandominterview,andrelytocarryoutonsubstanceanalysis.takestatisticanalysis鸹assistancestudy,so鹊todefmeentirety,stratification,variety,cultureandecology;wellasmeet崦psychologicalwantsasBasedonthoseofbehaviorpeculiarityoftheuse猖.onpreviousresearchandfieldresearch,raisesuggestionveryfabric.-l—agramandomsidespaceenvironmentofuniversitycampus:1)dynamicandelasticgrowthoncampusspacecanmakecalrlpusspacesustainabledevelop,meanwhileadoptcompositerequestandinorecampuslayoutmodeltomeeteontinueuslyandcampusc)cpansioneortformhumanbehavemodeenviromeutadaptation;2)introducesmallscale,dynamicrenewalwayandsetupoptimizationevaluationonsystemtomakecampusspacesustainabledevelop;3)paymoleattentionllpositiveeffectofoutsidespaceenvkonment,optimizedgreenspaceincampus,varietywalkingspaceenvironment,excellentenvironmentfacmty,emphasizecampusculturecreation.Keyword:studentbehaveonusemode;behaviorenvironment;outsidespaceconditionenvironment;evaluationIJl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动机当今社会信息万变,最明显的表征是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才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教育和科技则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中,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人才的需求在质上和量上均发生了变化,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校园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已由1978年的598所发展到2002年的2396所.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341万人发展到2002年己近1600万人,校园建筑也从1978年仅有3.3X107m2发展到2001年己近2.6X109m2。2003年全国共招生382万人,本科院校平均规模已达11662人。o科教兴国和教育产业化的提出,使大学校园的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校园的建设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校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已成为一种趋势。到目前,许多新建校园的总体构架已完成,井投入了使用。新建的校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建设速度快,规模巨大,办学产业化,校园呈现出同质性。从质量上来看,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校园由原来的封闭式教育转化为向社会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也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现代学生、老师和社会的交互传输,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具有广博基础知识和创新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这就为当前高校校园的规划注入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思维,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包括:由分散型的总体布局向整体综合性发展,校园形态不受专业,在功能和空问上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各专业的交流与渗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后勤的社会化,教工住宅商品化,学生公寓与教学区的脱离;促进高校与城市的互动性,两者的资源达到共享,形成了以大学为服务核心的大学城的规划格局,规划强调可生长性。同时,现代大学校园建设更强调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提供可随意交流的空间……。o◇中山夫擘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间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大学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钻研学问,修养身心的生活氛围。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教师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获得主要的才智收获。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中跟从教师学习,还要在室外或其它环境中从同学、从生活中学习。芷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说的: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对于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来说,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对提供富于想象力的校园生活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空间环境是校园的主角。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个性和开创性的培养,有赖于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首先,大学校园内优良的外部空间环境氛围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状况下,它更是能够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现代大学正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学科与学科之间山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此,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盏紧密,这就要求在大学校园中营造更多的交流空间,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院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目前,国内外研究校园规划的资料很多,但多偏于理论上的概述和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着手进行使用后实际调研的不是很多。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坏境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室外教育和学生活动的场所。大学校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它的功能以学习为主,使用者以本校师生为主,但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管理者(Ep方)的影响较多,容易忽视学生、老师及行政人员的使用需求,造成空间缺乏使用特性的现象时有发生;或是为追求一体性的设计原则,造成学校规划流于标准形式化。其次,许多新建的大学校园由于建设的速度过快,设计理念是否合理、建成使用后与原有的设想是否有距离,使用者是否满意……。因此,从规划者的意图、环境行为的研究以及使用者使用后的感受的角度来考量现代建成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城以它独特的规划理念,富有时代感的建筑群,先进的设施,优美的环境,惊人的建设速度,为高等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但在投入使用后也面临上述一些问题,本人曾参加过广州大学城第五组团华南师范大学校区规划设计工作,也参与过大学城广州大学部分设计的评标工作,希望2第1章绪论通过对广州大学的调研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进行评价、研究,为以后大学校园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与反馈。1.2研究的目的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评价体系,并据此推导出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导则。1.3研究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问题分述如下:1、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有哪些?2、学生行为活动的特点及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是什么?3、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特色有哪些?4、现代建成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的体验是什么?1.4研究的范围1、针对当代建成的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和使用后的调研,分析设计与使用中的差异,以及确定大学校园规划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的原则。2、考虑到大部分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都只是工作时间才在校园里,本文的研究人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1.5关键词界定学生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指“在一定场所和时间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行为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人类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统称之为行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大学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的行为活动规律,比如:上课是属于一种固定的行◇中山,L譬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为模式,而课后户外交往等,则是属于学生重复性的行为模式。行为环境行为环境是影响和支持人的行为的环境。人的行为是在实际环境中发生的,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参与到环境中,与环境共同起作用,一定的环境影响着人的某些行为,环境作为激发的力量起作用,不同的环境可能诱导出不同的行为,人们的心理可能寻求和接近适合于自己要求的环境,而回避自己不爱去或不便去的环境。(朱敬业P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校园外部空间巧境是指在大学校园中建筑内部空间以外的部分,它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水系、山体、绿地等;另一类是人工环境如广场、道路、庭院等。从空间上说,它包括了除校园建筑室内外的一系列空间;从景观上说,它是指校园内服务于步行穿越、学习、休息和交往等功能的各种软质和硬质景观场所;从使用角度说,它足指包含校园内室外一切使用者的活动的场所。使用状况评价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称为使用状况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它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或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建筑的运作情况来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峰实的基础。”④注释:①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和再认识.世界建筑,2004。9:12(参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P1(9李国豪等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381(D克莱尔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问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214第2章文献综述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就探讨的问题的相关文献加以整理和归纳,针对上一章中提及的行为环境、学生行为活动模式、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状况评价方面作完整的说明,再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2.1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关于校园规划的理论国外已经有相当成熟,他们理论研究的时间跨度长,理论基础雄厚,对校园的规划建设指引非常细致化,但许多都是侧重于规划建设方面。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高校建设的集中时期,产生了一批学者专家专门研究大学校园理论。比较系统的研究以美国的理查德・道贝尔(RichardDobcr)为著名。他对校园规划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从六十年代{CampusP1anning}(1963)f司世起,至今一直不断有著作问世,包括{CampusDesign}(1992)、(CampusArchitecture)(1996)、(CampusLandscape}(2000).他的研究从规划、设计、建筑、景观四个方面总结了校园规划的经验。在(CampusLandscape}(2000)一书中,将校园外部环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校园各个景观因素的组成、特点和营造方式。和在十年代也形成了大学校园规划的专业理论研究人员,主要形成了研究综合式大学的理论,学者研究的理论特色是从实践出发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掌握了许多大学的专项数据和第一手资料,视有丰厚的调研依据,其研究针对地区,其经验可为国内所参考。郑明仁在同济大学博士论文《整合式大学校园规划之研究》(199趵,文章从商等教育理念、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务实等层面,探讨现阶段大学校园规划的问题,寻找主要问题的症结,并以理想大学校园内涵为目标,将大学校园规划在规划方式、规划理论上予以整合,最后还探讨了校园的评估体系的建立。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我国近几年也产生了对校园规划专门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引发许多校园规划的理论,其中也包括一些博士、硕士论文。对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往往只是许多校园规划研究的一个章节,缺乏完◇中山太謦硕十论文整系统的研究。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守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张涛(2005年)《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的大量实地调研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详细整理,从功能组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大学校园中心区宅间环境设计,而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王萍(2005年)《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从户外空间整体研究出发,关注空间整体自身体系的合理化,并将其深化到户外空间的布局结构、组织界定,将生态、文化的综合效益融合在一起,实现其整体性;对个体空间如广场、绿色丌放空间、水体空间、院落、步行道等各类空间的设计,重在创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的、具有人文尺度的、多层次的空间形态。同时,在对户外空间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主体群一一学生,如何感知、评价和使用空间,关注空间形态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通过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环境设计,营造具有场所精神、富有归属感和人性化的户外空间。其主要是从户外活动空间出发,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赵辉(2002年)《大学校园空间架构研究》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中两、古今校园空间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空间模式的沿革,强调了高等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设计是一体的两面,继而归纳总结校园空间的构成类型、设计方法。最后演绎开来,提出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空间架构的发展趋势和设计理念。解旭东(2005年)《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以现代教育思想而引起的对校园空间形态新的要求为切入点,在校园室外公共空间整合设计时,应注重广义环境、注重文化传统、注重行为心理,遵循整体架构、动态,生长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进行空间与自然、空间与文脉、空间与行为、空间与空间几个层面的整合设计。从而创造出多层次的、形态丰富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室外公共空间系统,实现空间与自然的共生、校园文脉的延续、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和整体性。吴中平(2002年)《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系统研究》依据外部空间系统的概念,提出外部空间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发展模式上,强调设计导则的应用6第2章文献综述和适度发展的模式;在规划布局上反对过分明确的功能分区,通过强调学科群的建设,建立适宜于步行尺度的多中心结构;在空间结构上,主张以外部空间为“图”的空间组织方式,强调外部空间的连续性与围合感;在步行系统方面,主张以步行系统作为校园交通的主体,形成网络;在尺度与密度上,强调相对小的外部空间尺度和适宜的建筑密度,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综上所述,目前许多关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多数是分散地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某个分区或者对某个专题的研究,对于整体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专门研究尚未形成,这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同时本文也将以前述理论作为学术研究背景,并对其深化。2.2环境行为研究2.2.1关于环境的理解:1、英国《大不列颠国际大百科全书》对“环境”所下的定义是:“包围人类,并对其生活和活动给子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它只指出了环境对于人类的作用而遗漏了人行为对环境的作用。2、心理学的环境是指人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的环境,是通过人的媒介作用形成的,换言之,是个人对地理环境的意象。3、“社会文化环境”或称为“文脉环境”是人脑在领悟(apperception)的过程中,有一个把感知到的东西与个人基于经验的信息库中的各种信息做比较的过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的行为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影响到基于个人意愿的行为。4、环境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联系,或可以定义环境为有机体、群或被研究系统由外向内施加的条件或影响。综上所述,广义的环境就等于地理环境加上行为环境和文脉环境。2.2.2环境行为研究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杜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中山太謦硕士论文现代建成大学校问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它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问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的、物理的环境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与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坏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问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与改造环境……。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法、相关法和描述法,通过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时间支配报告、行为场所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通过科学研究手段,达到定量化分析,以提供科学的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依据。”(朱敬业P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层次与角度对“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也还需要更多的人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迸一步探讨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作用,寻找出町用于设计实践的准绳和依据,使人与环境的关系朝更融治的方向发展。丹麦学者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研究和评价了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自j的质量,从城市到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细部等不同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日本学者芦原义信通过对外部空间的专项研究。撰写了《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文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要素出发,讲述了外空间设计的一些手法全书在论述的过程中,都是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准则的,通过对人的感受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各种活动的户外空间尺度。美国环境行为学家阿摩斯・拉普卜特撰写的《建成环境的意义一一非语言表达方法》,主要从“人一环境”的角度来研究环境的意义,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是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却是物质环境。”@同时强调了文化的不同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凯文・林奇《城市意象》认为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一。其城市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8第2章文献综述在‘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中,作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主要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结构,指出城市并非简单的树形结构,而是相对复杂、灵活多样的半网络结构。“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反映着人类行为以及深层次(如心理、精神面)的复杂的需求,也体现着复杂的文化的价值。。”城市是生活的容器,而市民的活动是存在很多交叠的。当容纳各种活动的容器相互之间不存在交集时,括动就无法交叠。他极力反对概念上简化的树形结构城市,认为这种将街区、功能分割的做法使城市丧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人们在生括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共同记忆。要建造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探究人的行为和城市之间的深层关系,即是探求人们的隐性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日益衰败的问题。同样,要创造有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也应基于此理论的思考。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一城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为七类开放空间建立起一套评价成功人性场所的标准。其中用专门的章节对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做了论述。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调研,总结了美国大学生在户外空间的行为特点和使用要求,对各类外部空间的位置、尺度、空间属性、使用设施等提出了十分详尽的设计导则,书的最后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POE的方法。我国学者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的《环境心理学》从最根本的普通心理学知识入手,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理论,并探讨了有关理论观点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专业中的运用。2.3大学校园空间与行为研究校园外部空间与行为、心理互动研究由来己久.国内外环境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就或多或少涉及到此方面。查尔斯崞尔(CharlesW.Moore)在校园规划设计上有其独到的看法。在1997年出版的其事务所大学校园设计专辑中(Campus&Community}一书中,他的设计思想被总结为一种特殊的校园设计类型一一将大学作为城镇来设计。摩尔强调人们活动路线的连续性和趣味性,强调使用者对场所的参与。他的设计不再追求严肃的方院式的外部空间,而是将一系列的活动场所串连起来,强调穿越性,力图创造轻松活波的街巷空间。他这种理念强调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9◇中山大学硕士论文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为校园规划的空间结构模式及空问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万露(2004年)《岭南地区大学校园学生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以在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空间所应提供的物质条件。王进(2003年)《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环境学等方面为基础,探讨我国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发展。文晓斐(2003年)《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从中分析校园空间认知和交往行为的主要模式和特点出发,总结出大学校园丌放空间可识别性和空间活力的的影响因素和增强途径,从中探寻意象明晰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体系建构和复合空问设计模式。从上述文献看来,目前我国对大学校园空间与行为的研究多数是从行为学层面的研究,对于心理因素的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想从使用者使用后的角度研究他们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学科背景和更多视角来研究校园外部空间环境。2.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也是环境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来说,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相对比较落后。专门针对大学校园而进行的空间环境评价也就更少。华南理工大学朱小雷(2003年)的博士论文《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中选择大学校园空间作为环境质量评价的案例。此书以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的系统研究为课题。从方、学科一般方法和具体评价技术三个层面,探索了主观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其次,作者在设计技术通则研究部分,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广场主现评价为案例。研究步骤与上一个研究大致相同,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行为测量评价法。在资料收集中的具体方法包括行为系统观察分类记录(包括时间、人数、通行强度、活动类别等方面)、调查问卷、开放式访谈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行为地图法、语意差异法(SD)等。郑静华(2004年)《环境评价与广场设计》的环境评价除了考察使用者的10第2章文献综述价值观、理解力和习惯,还考虑到与设计者工作的目标和成果相关的物质环境:在评价模型的建构中分别提出了使用者可评价的直接提示和设计者可操作的间接提示,并给出了两者之间一定的对应关系,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李媛琴(2003年)<大学校园中心广场设计研究》本研究以深圳大学中心广场为研究对象,利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以广场的使用者为受测对象,根据使用者对广场及其各空间的使用习惯和反映进行“使用后评估”分析,然后将研究成果汇集成资料,一方面以建立校园中心广场的评估构架,希望提供学校的规划者、设计者和研究者在未来工作上的参考和管理者改善方面的建议,另一方面促进资料的交流,提高校园资源的有效使用。本章小结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关于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相关的研究还是比较多,他们分别从环境行为、规划设计、环境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全国大学校园建设的热潮,这类研究也会日趋增多。但对于建成使用的大学校园基于规划者设计意图、环境行为、使用者使用后得感受同时进行的三位一体的空间环境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规划的一手资料难以掌握,或者是认为使用者的调研工作过于烦琐,难以控制。为此,本文将基于上述多种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对其做进一步的整理归纳,并以建成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调研,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以期对将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注释:①李国豪等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142②[美】阿摩斯・拉普h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一一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40③方可.“复杂”之道一一探求一种新的旧城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1999,7:◇中山失莘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使区为例第3章研究设计本章旨在根据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文献综述,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具体研究方法,根据各部分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而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3.1研究框架如下图3—1第3章研究设计绪论l提出闯题1l.7研究的问题234研究目的研究的范围关键词界定llji1瓣矿!【…一一二羼文献综述l环境行为研究2大学校硝外部窄问环境3大学校州窄问与行为研究4环境评价.7研究设计l研究框架I分析问题1函隔1l;筹蠢麓iiiJ现代校园外部空同环境研究l现代校同外部宅间环境形成发特征2学生行为活动的特点及对外部窀问环境的需求3校尉外部卒『HJ环境的需求4校尉外部审问组织结构模式5校吲外部窄同环境巾的主要窄问构成Ij●ijj1:一习影”~一…一…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l相关评价方法研究概述j:jj!i2嗽县囊r—4校同外部守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解决问1l上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及评价l广州大学城规划简介2广州大学校吲建设背景3广卅I大学校词外部窄问环境调研4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涌研分析5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同环境评价.71蕊题l结论与建议l研究结论2大学校园外部宅间环境规划建议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中山太莘硕十论文3.2研究过程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守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本研究过程首先是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然后针对研究问题,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大致的研究框架;然后就是展开研究,本研究的展开分为三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有针对性的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方面和学生行为心理及对环境需求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另一部分是收集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的设计资料,对原设计人员进行访谈获取原设计意图和设计目标;第三部分是针对所调研的广州大学校园的学生进行问卷设计,通过对问卷的预调查进行问卷修改,然后根据目的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部分调查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度访谈进行质的分析,完成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3.3研究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复杂性,所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建筑学、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故笔者将采取科学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与来形成理论。3.3.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与空间环境相关联的关系的研究方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以及相关大学校园规划理论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并加以分析梳理,将这些理论进行一定的归纳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以及发展情况。笔者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多次在百度、Google两个搜索引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户外空间”、“交往空间”、“环境评价”、“使用后评价”、“空间环境“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收索二手资料近500份。利用网上书店购买了关于校园规划、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书籍。资料以分类形式归类,然后阅读分析并整理,得出本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14第3章研究设计3.3.2比较和借鉴的方法本文比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和使用后情况对比,并借鉴其它建成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规划,从宏观上的规划结构、整体的秩序到外部空间细部的处理,以得出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3.3.3实地调查法(1)“实地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调查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直接考察研究对象,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的社会想像的方法。”o笔者在实地进行直接的观察,具体观察校园的道路、广场、绿化、水体、庭院等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及组织方式,以及观察不同时间段人群的行为活动模式和活动特征。(2)问卷调查法:也叫问卷法,问卷是指社会组织为一定的调查研究目的而统一设计具有一定结构和标准化问题的表格,是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调查法也是调查者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来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资料收集方式。本文采用统一的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到校园的使用群体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感知体验和行为模式、活动轨迹等。(3)访谈法:又称访问调查法。访谈法是访问者有计划地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调查者了解使用状况和满意度的调查方法。雷访谈法的类型一般为三种。第一种是根据访问调查内容的不同分为标准化访问和非标准化访问;第二种是根据访问的调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访谈:间接访谈是访问者借助于某种工具,如通过电话、电脑,书面问卷等调查工具对被访问者进行的访问。第三种为依据调查对象进行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了两种方式的访谈。一种是直接访谈,是通过有计划地与校园的使用群体进行随机访谈,得出其对外部空间环境在使用中的一些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另一种是利用问卷调查法做的统计分析,制定标准化的问题通过书面问卷形式进行访谈。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访谈,使笔者从中得到实地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15◇中山失肇硕+论文3.3.4非介入研究法现代大学校嗣外部,中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非介入性研究法是源于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指研究环境行为时不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其最大特征是不直接介入环境使用者的生活场景,不与他们直接接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文献的来源愈加广泛,这种非反应(NonReactiveResearch)的方法越来越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非介入性评价法有两种:其一是文献法。即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以文字、数学、符号、图形(技术图)等信息载体形式出现的的文献资料来评价环境的方法。其二,是间接观察环境法。例如韦伯(EugeneWebb,1966年1提出的物理痕迹观察法,通过间接观察环境中人们不经意留下的行为线索(物理痕迹1来推导环境和人的行为的关系。函也町认为是对行为轨迹的考察,如草地上的小路。由于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可以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的资料,笔者曾上广州大学BBS了解学,£对校园的环境的评价。另外,在实地的观察中也比较注重对一些隐性的行为线索的观察。3.3.5多学科分析的方法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高校校园规划、外部空间环境研究和当代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资料,综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的方法。①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建筑1:业出版社.2004:P129②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72③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ISI④朱小雷.非介入性评价方法研究广州某居住小区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华中建筑.2006.8.11516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阃环境研究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4.1现代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形成及特征9学校乏初是一个人坐在一椿太树T.当时他不知道包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仍就是学生.这些学生企謇让他们的孩子也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闻设立起表.这就是最早的学校,”一一J咎多斯廉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起源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空间环境。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场所之一;学校的形成起始于一种对自然的渴望以及由这种渴望产生的交流一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聆听一一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习。一方面它提供了活动必须的场所。另一方面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距离,提供给学生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大学校园是由一个或几个学院或系科发展起来。逐步成为一种综合的体系。它一般包含了公共教学区、院系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等一系列区域,而校园外部空间既可是这些区域的一部分,也是联系各区域的纽带。现代校园外部空间是经过规划的精心考虑,与建筑一起形成完整的校园环境;而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自身也具备了明显的特性,首先是它和校园建筑之间的关联性。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往往会和其间的建筑联系起来,要么它是某个建筑的从属空间,要么其周围有特定性的建筑。其次是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校园的外部空间有特定的使用者团体一一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由校园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空间使用者,其中主要是指学生、教师等。他们是场所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特定空间的使用者又有所不同,例如院系建筑周边空间往往被建筑的使用者所占用。使用者的不同划分出校园外部空间的不同领域,这些领域又会通过一些公共的空间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延续,校园文化的沉积使得校园外部空间更加丰富,而新的思想、新的社会意识的不断注入使得空间更富有生命力。17◇中山太警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ⅡJ环境研究一以广州丈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4.1.1现代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特征4.1.1.1整体性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是校园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外部空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体空间形态的质量。它是整体空间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之一,而且随着校园建筑的日益完善,会越发显得重要。校园总体窀问的规划包括发展模式、舰划布局、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对校园外部空间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外部空间的尺度往往由规划布局的功能设置和建筑密度决定;大量的建筑高密度集中在一个区域,势必需要大尺度的外部空阳J以解决交通、活动等等问题。因此,对于创造宜人而富于活力的外部空间环境,单纯地从外部空间自身去研究是不够的。我们应把它放到校园整体环境中去考虑,从发展模式、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等整体空间层面上来思考,将更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回另一方面,外部空间环境的系统对校园园整体坏境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的空间,是人们休憩、娱乐、交流、学习的场所,是形成校园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那种过分重视建筑实体,忽视外部空间系统的组织与营造的做法损害了校园整体环境的质量。“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点看,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形’效应,是一种经若于个别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结果。……我们虽然可以用适当的手段去围合、分割建筑空间,但却无法割断人的知觉心理流。”@因此,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应将外部空『自J作为、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建筑实体的陪衬和背景。4.1.1.2层次性校园外部空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各个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成为联系紧密、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广场、庭园、路径、公共绿地、自然环境等具有各自的空间特征,承担不同侧重的功能活动,在校园生活中相互影响和作用:各元素之间应通过步行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以保证人们活动和感受的连续性。18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问环境研究校园的层次性是指校园外部空问环境由若子元素组成,而每个子元素又是更高层次的空间环境的组成元素。校园园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校园级的校园中心广场、大面积的自然公共绿地等、组团级的学院广场、建筑群的院落等;局部地段级的建筑入口广场、内部庭院等。他们等级分明,层次丰富,适应多样化的要求。4.1.1.3多样性亚历山大在《城市井非树形》一文中提山了以“交叠”概念为基础的“城市半网络结构,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入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o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是校园活力的标志,它创造了可供人们享有的环境的多种方式,以表达自我个性的需求。在数量上体现了活动场所的多样性和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空间类型丰富,以对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在质量上体现了每一处场所容纳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每个外部空间的气氛为个体的各种需求提供条件。同时,当各类层次的活动都有对应的空间和时间时,校园将表现得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交织在一起,又不断衍生出新的可能性,校园的魅力也随之增长。4…114可及性现代校园规划非常重视校园的可及性,它为人们便捷、安全、舒适地进入外部空间并在路线上提供多样选择的可能。良好的可及性将提高人们使用外部空问的频率,增加人们相互交流、按触的机会,从而提高校园外部宅间的活力。一个可及性良好的校园要求区域间联系紧密,容易到达,这样才能为各个区域的外部空间被其他区域的入使用。较高的步行路网密度使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增加了使用各个外部空间机会。良好的步行路线将各个开敞空间串联起来,使人们在日常出行中方便、随意地进入这些空间,增加了它们的可及性。同时各种穿越建筑各公共空间的路19◇中山失訾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字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线,加强室内外的交流与联系。外部空间与建筑实体应该联系密切,加强之间的沟通,使人们能自由地由建筑内部进入外部空间。同时,外部空间的性格应与建筑功能相呼应,甚至将建筑的部分功能延I'申N#I-部空间中来,如将生活区的广场结台餐厅设计成为一个整体,将部分餐饮功能放在露天进行,将大大增加外部空间的活力。4.1.1.5文化性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产物。它代表了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和综合性,是人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在校园的外部空间中包含了众多反映时代文化的印迹,并时刻都在增加新的内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及民族,外部空间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校园外部空间空间是思想、意识、文化的体现,其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文化意味的环境能让生活其中的人得到归属感。由此激发人们心中的责任感及对空I’日J的认知感,易于形成融洽、稳定的校园关系。校园外部空间让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得以体现并得到延续。从而形成空间的特色,进一步增强空间的魅力,促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并促使其间的人产生与之相适宜的行为。整洁优美并具有文化传统的校园环境不仅指导学生的行为,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外部空间的学习、休闲和交流等功能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了。在天气情况良好时,大量的随意交流、偶然的相遇、班级活动等行为都发生在室外。这是因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校园生活己经逐渐改变以往较为沉闷的方式,走向一种更加开放、自由、健康的氛围中去。许多人认为:校园生活的内容正是发生在固定建筑和不定性活动之间,也许这种发生在外部空间的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它所营造的校园气氛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4.1.1.6生态性校园可以说是城市环境中的异质斑块。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并存,甚至居于主导地位,是校园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的最大特点。校园的自然景观是校园的“肺”和“空气库”,是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自然环境占有重要的地位。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问环境研究4.2学生行为活动的特点及类型4.2.1行为与环境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这种强加的影响人们会逐渐地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的选择并改善其周围环境,以使之适合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校园中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就应当首先分析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他们对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行为是人对所面对的环境刺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变化。人们通过行为接触环境,并通过心理作用感知和体会环境,得出关于行为意义的信息,再运用这一信息来决定行为方式。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而环境本身又是行为发生的场所,因此环境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目前,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己被设计人员重视,对其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在发展,有些方面已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环境行为心理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它的确又对建筑和规划设计思想和理论迭成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人类感知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一下两方面:l、生理因素从研究生理因素方面来讲,最具代表性的有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的特性,了解并举握人的活动能力及极限,使环境的创造符合人体功能。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人的形体及大小与环境,特别是与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细部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在创造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中,了解人类生理因素有利于对空间环境大小、体量、比例等方面作细致的推敲,使之符合人类行为。2、心理因素健康不仅是指肌体强壮或无病痛,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关于健康的描述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福利状况。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还存在三项人的心理要素,这包括人的社会需求、行为方式及心理倾向。如果我们希望设计一个环境,使之与人的健康状况相互关联,则必须理解人们的行为心理及情感需求。2l◇中山夭亭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宁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授区为例4.2.2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行为类型4.2.2.1学生的行为特点校园中主要的行为活动,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教与学活动的集合,是为满足知识的传播、转递、创新等采取行动的过程。活动方式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但由于学生们所处的年龄相近、主要目的和日常生活规律相近的原因,而“相同的人类心理欲望产生相同的行为”,其行为具有以F特点:1、舰律性:学生同常主要的活动是学习、研究、生活(用膳、睡眠及生活料理)、运动等,主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掌、运动场、公共活动场地等场所,且不断往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规律性。2、多样性:大学生除了规律性的学习及生活内容之外,还在校内开展多种学术活动、社团活动及文娱体育活动,广泛接触各种社交,同时由于学生各种专业活动及社交活动的开展,与城市各种文化、体育设旌也有广泛的联系。随着大学生生活能力的增强,与社会的接触必将更加扩大,这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及自律的能力均十分有利,生活的多样性也要求环境的丰富多样。3、交往性:技术的革新、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会影响日常的行为活动。因而校园空间环境要考虑促进彼此间相互接近和向心作用力的行为产生,促进相互问的交流、交往。让他们通过交往拓宽知识面、丰富想象力、强化思辩能力,成为智能开发型人才;同时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使人的心理潜能发挥到极致。4、集体与性:学生的集体行为活动是主要的行为活动之一,在满足集体活动自口提下,还要辩证地看待日常行为的集体性及性,兼顾个人行为,为单独学习、思考、活动提供空间场所。除了规律性的集体上课之外,自学与钻研的比重逐渐增加,并随着学年的提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比重也增加。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使大学生高科技领域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大学校园规划方面需要有钻研的学习环境,同时又需具备集体研讨的场所。4.2.2.2学生的行为类型根据丹麦学者杨・盖尔对人们在空间环境中活动的分类,在校大学生的室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外活动同样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它们对物质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1、必要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在大学校园里每日上下课、就餐、购买日用品等日常学习和生活事务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活动大都与步行有关。因为这种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然而,为必要性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延长他们在校园外部空间进行必要性活动的时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2、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指“只有在适宜的室外条件下才会发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了室外学习、散步、跑步以及各种休憩活动等,很多外部空间的活动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只有在学生有参与的意愿,时间、天气等合适,且外部活动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自发性活动的发生对物质环境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当各种条件都适合时,学生们将会来到校园的各种外部空间场所来活动,校园的活力也将得到极大地激发。3、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集体运动、相互打招呼、聊天、交谈、各种团体活动和最广泛的社会活动一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学生们在同一空间中活动就自然会引发各种社会活动。校园里的大多数活动都属于这一类。社会性活动通常是由另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4、三种活动的相互关系只要改善必要性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能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当场地和环境适宜人们停留时,必要性活动的时间将会延长,各种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也将应运而生。例如,学生们从课室回宿舍的途中经过某个舒适宜人的广场,或许就会停下来看看,小坐一阵,当有某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也很可能就参与其中了。这样,必要性的步行活动也就转化成了社会性◇中山太摹硕十论文活动。现代大学校同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一以广州丈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这种连锁反应对于物质规划是很重要的。尽管物质环境的构成对于社会交往的质量、内容合强度没有接影响,但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些机遇既有其自身的质量,也由于它们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而具有重要意义。”④事实上,这些活动是交织发生的,在校园的外部空间活动中,它们以各种方式组合,融为一体。@校园的活力在于各种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括动的广泛发生。本文的研究的方式之一就是从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模式出发,总结出如何改善必要性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让它更好地适应学生们的要求,促成社会性活动的发生,以增加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活力的校园生活。4.3基于行为心理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定向基于上述分析,良好的校园空间环境归根结底就是能够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具体地讲,它主要是从空间环境上体现使用者以下几点需求:l、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是指使用者对自己在某一场景中自身资格和地位的确认,和他对这一团体的依赖感。归属感是具有高级心理活动的人共有的特殊感觉,是由人的寻求安全庇护的本能决定的。归属感产生的前提是对外的区别和对内的认同,归属感涉及到内外之别;在环境设计上如果要加强人群的1月属感,就必然要加强向心性。这种向心性并非仅指形态上的向心,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社会上、心理上的向心与趋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归属感来自校园、教室、宿舍甚至某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同学们聚在一起,聊起相同感兴趣的话题,倾诉相似的烦恼,期许共同的未来……。学校通常被学生们看成是第二个家,就是因为他们在这里可以立即找到自己,一切熟悉的景物都给他们以安慰,使他们摆脱束缚,得到足够的认同与鼓励,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方面达到自主。2、舒适感的需求从广义上讲,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舒适的感觉包括物理与生理两方面的:充足的阳光,宜人的绿化景观、人性化的设施等许多实用和审美因素。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闻环境研究3、识别性的需求心理学家认为,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即方向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总是习惯根据地图或周围的其它事物来判别方向,找出行动的据。空间应具有供使用者可识别的信息,人们藉以根据这些信息所处位置、空间的形状和结构等特征认识其所处的环境。清晰的方向感将空间形态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联系起来,引起安全感愉悦感,并增强了场所的亲近度。4、公共性的需求对空间公共性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增进彼此问信息、思想、情感的沟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提出人际交往主要在于传递信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体现在空间环境中,主要是对交往空间的需求,设置层次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彼此进行沟通所需的空间场所。从大学生行为习性分析,大学生具有人看人和参与的习性。人看人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观看他人的活动,可以了解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也能得到许多快乐;被他人所看,自身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祝下,许多低层次的交往产生了,也为深度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学生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兴趣,而且活动范围较为相似,有非常利于形成交往的基础。在校园的步行途中,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发生,学生很可能会停下脚步,加入其中,成为活动的主体。5、私密性的需求人都有的一面和自我隐匿的一面,人需要自我认知、自我评判、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对空间的需求表现为私密性。它要求空间具有完整性,使人具有主体感,以维护其自由、自主,并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空间。另外,这个空间能使情绪放松或感情得到释放,在空间上体现为交往,阻断信息干扰。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在校园空间环境中主要是对小范围的交往空间、过渡空问的设置上,以便人们在这些空间中能发挥人行为心理所需功能。分隔手段可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敞式:半封闭式与外界虽有视线交流,但空间形式仍较封闭,不致使他人冒然侵入,又有较强的限定感;开敞式是指视线通透,限定感不强的处理手法,如可利用高差甚至地面材料划分空间。公共性与私密性◇中山太訾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窀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是人类需求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6、领域感的需求领域是人占有、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是为个人或群体提供的可控制空间。占有领域有助于肯定一个人的身份,为其提供生活、学习、休憩的场所,有助于提供安全感和环境刺激、肯定他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加强归属感和邻罩间的认同感。对于特定的个体而占,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场所,其领域的大小和归属感的强弱与人自身的交往方式、彼此熟悉程度、对环境的感受和熟悉程度有关。综上所述,在进行校园空问环境规划中,应当考虑不同人对不同的空间类型、层次的需求,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生活和杜会的复杂性,从而达到自然、社会、生态坏境的整体和谐。4.4校园外部空间组织结构模式校园外部窄间结构可以理解为校园各种不同类型空间具体的组织模式,它是确定校园空间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校园外部空间结构模式是对多种多样空间架构抽象的共性总结。I、线型空间结构模式线型空间结构指校园空间沿一定的线性元素扩展而形成的布局方式,常见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f目环境研究良好的宏观控制能力和扩展能力,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恰当运用轴线转折的手法可以使线型布局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性,在校园规划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将空间沿一主要线性展开,组织各个子空间,其空间延展受到一定管理、步行距离、交通、交往方式的影响,规模不宜过大。其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有:线性组织的院落组合、街道型或廊道型、线型广场或绿化带型。如日本青山大学厚木校园以及日本神奈川青山学院大学厚木校园等。其交通的特点是形成机动车外环,内部线型空间为主要的人行及交往发生区域。(如上图4—1)2、核心型空间结构模式核心型布局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类大学校园空间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有一非常明确的内聚性很强的校园中心区域,其他建筑元素围合它而存在,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大学校园空间。@校园的中心区可以是校园标志性建筑、建筑群,集中绿化、水体和广场等要素,诸多建筑及环境要素围绕校园核心呈放射状或环状布星,有的学者将中心环境以绿化为主的核心型空间结构称为“绿心型”结构。这种模式强调构架的内聚性或放射性,目的在于突出主体的内向围合宅问以及该空间对周围放射性控制力。其空间的肌理性较强,空间对比强烈,中心突出,容易塑造校园纪念性空间以及校园的主体空间形象,形成校园的中心图4—2南京邮电学院新校区总平面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图4—2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总平面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中山夫亭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卒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领域感,是一种强调主次层次的空间系统。这类校园布局中心明确,环境统一、条理性强,容易形成校内环形交通,有利于人车分流和保持校园环境的安静。这种模式因此也成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图面上很容易形成视觉效果,在图底关系上也重点突出,符合许多大学行政领导的意识形态。但它在运用中也有不利的一面,在规划中出现大型的城市类铺地广场中心,过于追求统一气派,过于铺张,不符合校园朴素严谨的治学气氛。(如上图4.2)3、分子型空间结构模式明确的“组团”存在是这种结构的典型特征。分子型结构足指以学院或学院组群为单位,通过自我组织学院各个号业行政、教学、实验以及学生宿舍等成为基本单元,通过一定的交通方式和校园中心发生联系,形成主从明确、结构统一的整体。由于这种结构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结构,所以有些专著将它称为“分子型“结构。在大学中,各个不同的学院或者较大的系,往往具有自身的结构,并和校园中心联系相对较弱,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成熟,避免了大量的人流交通,这些学院可以相对地布置在校园中。因此,分子型空间结构明确,功能符合大学园的要求。这种模式注重单元性特点,不必强求各个单元的过分统一,构架对于单元的少,可以通过不同单元的不同空间组合过程和空问形态,表现出校园丰富多彩的空间肌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将坐落在沈阳市南面广阔的绿化区内。该规划提出通过中心公园把教学区与住宅区联系起来,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的视觉焦点是波澜起伏的水景。由此展开教学区和住宅楼之间的景观。在总平面中,所有建筑都设计成60米的方形组团模块,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空间环境。(如上图4.3)第4章现代大学校同外部空问环境研究4.5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主要构成要素4.5.1校园中心区开敞空间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一般将服务于整个学校的公共设施和交往空间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这样便形成了校园中心区,它是不同层次空间的焦点,更是校园中学生活动集中、人群聚集的地点。随着现代大学的功能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中心区已成为具有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区域,其开敞空间作为最活跃的场所成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一般包括校园广场、公共中心绿化空间或水体等。4.5.1.1校园广场对于城市广场的定义,由于侧重点不同,众说纷纭。下面是两个是较为综合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广场定义: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公共空间。《建筑实用大辞典》中这样描述:城市广场指城市道路枢纽,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空间和人流与车流集散的场所。广场能集中地表现城市艺术面貌和特点,它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是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由以上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广场是塑造城市空间的重要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场所,协调周边的自然环境,满足空间构图的需要,以及行使特定的功能,更主要的它还是一个人文的环境,一个精神的或场所。大学校园中的广场是师生经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构成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广场空间的形式,组合着周围的建筑物,使其成为有机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校园广场的功能更像是校园空间的焦点,校园广场通过空间大小、尺度的对比和环境配置来引人注目。学校的规模和校园总体规划各不相同,校园广场的形式、大小及数量也因之各异。根据它所处的位置、环境、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中山夫摹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型广场。外向型广场:它是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学校与外界联系的礼仪性场所和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内向型广场:主要是为了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服务的。它既可以在教学区内,也可以分布于生活区或自然景观旁,并更多的体现出休闲属性与教育功能,是充满活力的多功能室外空间。一般来说,广场联系着几个区域空间,或者它可能是几个公共建筑的中心,所以广场包含了两个基本的人的活动:通过及停留。“通过”形成了广场空间的人流的运动,人流可能是围绕广场的运动,也可能是路过广场的边缘,可能是进出广场的人流,也可能是穿越广场到达另一个区域的人流。“停留”(闲坐、聚会、学习、观赏、吃东西等)是人们利用广场的最常见的方式。动静活动一般都是同时发生,所以合理的广场向局必须能令这两种活动同时进行而不互相干扰。根据广场基面和周围道路的关系,将广场的空间形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平面式广场这是最常见的广场形式,其基面标高大面积没有变化,和周围的道路相持平。有些学校往往在入口处形成这类广场,其功能更多的是礼仪性。2、下沉式广场其基间标高低于周围道路的标高。由于下沉,即使杯高差不大,也会使外部空间形成边界;如果标高差较大,则使下沉空间形成了有阴角的空间。根据人们的体验表明,阴角空间是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环抱的、温暖的、完整的气氛。采用下沉式广场这种处理手法可以得到几方面的好处:1)、闹中取静,任道路上车水马龙,在下沉广场中的人仍有一定的私密性;2)、若广场下沉较多,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解决建筑物的出入口;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3)、提供了“人看人”的条件: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曾详细介绍了下沉广场如何利用阴角空间原理创造了一个人看人的场所,给街道带来了生气。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公共中心绿地内的下沉广场(如上图4.4)既是学生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又是许多学生室外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该空间赋予了人们多种活动的可能。3、抬高式广场其基面标高高于周围道路的标高。标高差形成广场的边界,使广场上人们的活动不受道路交通干扰。此外,校园广场的分类方法还有许多,可以按广场的不同功能分为礼仪性、生活性、教学性广场等;可以按广场的围合程度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敞式广场等。这里就不再具体介绍了。4.5.1.2公共中心绿化空间克菜尔在《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问设计导则》中对伯克利校园的调查表明,虽然人们会喜欢“步行街和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公共交往空间,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校园中有“更多开放空间和绿地”将是一件好事。因此,校园规划中应当划出一处或几处绿色开放空间,那里有开敞的草坪或山坡,潺潺的流水,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沐浴阳光、闭目养神,或躺或坐,也可以进行交谈或者娱乐。这种绿色开放空间与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形成一定的对比,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教学员工的压力,成为校园的生态核心区。树木、灌木、草本植物、自然草坪等与绿化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绿化空间环境不只是提高绿化的面积及数量,还应重视其对空间中的使用者的积极意义。植被是绿化空间组成的主要结构,成片的树木营造宁静、和缓、◇中山火搴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审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柔和的环境,线型布置的树木引导视觉方向。树木实质虽然简单,形式却极其复杂。冬季落叶而夏季树冠浓密,而且树木不断成长给空间带来丰富的变化。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空『自J发展的见证。灌木具有宜人的高度,是空间有效的构成者,灌木是方便修剪的植被,它们可以是具有私密性的屏蔽,也可以成为行为的藩篱。地表植被可以成为场所的划分,也可成为观赏性草坪的边界。我们很容易发现植被对空间构成的积极意义。如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草坪,每当夏日傍晚,成百上千的学生坐在草地上聆听大礼常飘出的轻音乐,人们与音乐的旋律、大自然的温馨、周围群体之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共振与和谐,甚至给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以强烈感染,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上图4.5)4.5.1.3水体空间人有与生俱柬的亲水性,水边是人们乐意前往的外部活动空间,水面使得外部空间充满情趣,人漫步其边,视野开阔,心旷神治。水面在生态方面的意义犹如人体的肺部,吐故纳新,调节小气候;在景观方面,水总是给人以灵动的遐想,有水的校园环境常常带给人一种“灵气”。因此,校园中应尽可能创造不同形式的水体宅间(以水为主导因素的空间形态)为环境增色。大片的开阔水面常常与绿色开敝空间结合设计,成为校园核心空间,产生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荷塘”都有由这类水体构成的成功的校园景观。如果有穿越校园基地的水体,那么沿水系就有条件生成带状步行空间以及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丰富小空间;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校园基地里,甚至可以将步行道路系统与水体重合贯穿整个校园;实际上,许多校园的溪流、湖泊周围都是学生最喜欢光顾的交谈、休闲与晨读场所。(如图4.6)4.5.2院落空间院落空间是与建筑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从外部空间的层次上来着,它属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于半公共性质或私密性的空间,使用人群相对固定,空问相对封闭,它为在建筑物内活动的人们提供最便捷的外部活动空间.无论是建筑物的前院、后院、内院或是屋顶花园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景观设计成为吸引人的活动场所.古老的“书院”、“学院”往往选择院落作为大学校园空间重要的组织方式和构成形态。院落空间自古以来以来就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克里斯托夫・亚力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表明活生生的庭院活力在于其开放、可以穿越、能够享受到绿意、阳光和变化。对于院落空间的组织与设计,也是对中国传统庭院文化的继承,庭院文化是中国人追求自然的表现。院落空间主要的优势在于使用者会产生一种熟悉的归属感,因为活动的入群比较固定,使用者经常和熟识的朋友相遇并进行交流沟通(可能涉及听报告、做试验、选课、谈论某个人或事等),不会产生心理的陌生感和防范意识,相对放松和投入。教学庭院、宿舍区庭院都是校园外部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院落空间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大学校园现实存在的可能秩序,可以进入读书、休憩的庭院最受学生欢迎。4.5.3线性空间4…531道路空间道路是校园空间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它连接建筑群及结点,构成整体秩序,成为校园空间环境形态的骨架,并是重要的交往空间,其特征也是形成校园形象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校园道路又是城市与校园内部的联系渠道,是贯穿校园的动线,是取得整体秩序的最有力的手段。校园内的交通由行人、汽车及自行车组成.校园交通的特点是人流量大,并有阵发式的活动规律。一般校园车流量不大,因此将主要的研究对象视为人流,研究其步行活动的规律,从而进行人性化道路空间环境的设计。交通是大学生活中每时每地都会发生的必要性活动,而在其过程中,往往就伴随有别的“事件”发生。因而校园中的各种道路和通道不仅仅要服务于交通,更应该对人的多种活动需求提供支持,使其成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而道路要成为场所,其前提就是它必须是有意义的连结,校园里各种“中心”之间在功能上、空间上和特征上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们对路径的使用状况,33◇中山太摹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同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如教学和生活之间的道路,使用率往往是最高的,也常常是最热闹的,而一些林中小径常常因为其不处于主要的人流路线上而显得十分幽静。可以说,这种道路特征上的差异表现了中心之间关系的差异。大学校园里,步行的路径要比中,我们经常一边行进,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和活动,有时碰到熟人打个招呼,有时和同行的朋友聊着天,有时半路会停下休息一会儿,有时还会参与到路边正在开展的社团活动中,在校园的路上,生活是#富多采的,各种活动交织在一起,而如此种种的“场景”也使校园显得生机勃勃。因此,在校园中提倡步行是有益的。当然,在很多校园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组织,使其与校园的各个“中心斤形成便捷的、可有多种选择性的网络,对于校园生活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人们对道路空间的意象,因此道路两侧的界面对于其场所的意义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这不仅仅在于建筑界面的限定,绿化和小品同样起着复要作用;武汉大学校园罩的樱花大道位于半山腰上、宿舍楼前的这条道路每年一到四月便樱花盛开(图4.7),那绚烂的景致不仅使武大的人为之沉醉,也吸引了无数武汉市民前来赏花,其景象热闹非凡。武大的学生对这条道路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都很高,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它是武大校园的象征,是武大最美的所在。4.5.3.1廊道空间廊道在群体建筑形态构成和功能构成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外部,廊道是连接群体中各单体的通道,同时还起到丰富造型、界定空间等作用;在内部,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廊道是实现群体建筑高效率、整合单体各类资源丰富内部空间的重要途径.廊道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从建筑形态上做个划分,主要包括:柱廊、通廊。柱廊:通常是作为建筑室内外的灰空间的构成要素或者建筑入口的组成部分。柱腐既可以起到连通空间的作用又具有限定空间的作用,是实现外部空间复合化的重要手段。此外,柱廊还是实现群体建筑连续性的常用方法,可以在不同风格、不同形体的建筑之间加以联系、遮掩,使其浑然一体。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建筑群不同的高度和体量及周边的环境来决定柱廊的比例和间距疏密。如: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中(如图4--81建筑群周边较空阔,环境清净怡人,建筑物高度在三、四层,体量比较敦实,这时采用的柱廊的高宽比相对较小,柱廊给人的感觉也较敦实,且柱廊间距较远,可以欣赏周边的水景,感受校园幽静的学习氛围。通廊:通常是指二层以下连接建筑群的廊道,这种廊道很容易形成线性空间的形态,一方面在整合空间,完善校园整体空间形态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连廊由于有连系、遮阳、遮雨等功能,成为极为实用的连系和交往的场所,它往往与休息椅凳结合,布置在庭院内、建筑群之间。连廊还可以与展览相结合,展览各系科学生的作品或社会见闻,可加强各系科学生的横向交往。(如上图4-9)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教学楼长廊成为该校外部空间环境的一大亮点。4.5.4运动场所运动空间作为师生日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校园生活来说具有◇中山失晕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卒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重要的意义。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和休闲放松的需要,也是增进同学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重要方式。课余时间的体育场,往往是校园中最热闹具有活力的“中心”,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增进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大学校园的体育场属于专门的运动空间,一般情况下,体育场都在远离教学区的地方以避免对建筑的嗓音影响,而且较为集中的体育设施往往还远离生活区。尽管如此,它的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只要不下雨,体育场都是热闹非凡.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从白天的体育课到课后的自由活动,体育场无疑是校园罩最受欢迎的外部空间之一。除了号门的体育场所,校园罩的运动其实随处可见。特别是在较为开阔的草坪上(如果草坪可以上人的话),经常有人玩打排球、放风筝;如果有水泥地,活动就更方便,而校园的广场及大量的硬质空间则是轮滑的好地方,在交通很少的地方,会有很多人在树上打羽毛球、踢毽子等。4.5.5环境小品设施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小品设施包含有许多人工的细部设施,如坐椅、雕塑小品、指示牌、灯柱、垃圾桶、花台、告示牌等,它有规模小、内容多、分布广的特点,这些设施能完善校园空间使用功能、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维护整体形象,并切实地关系到整个环境所提供的舒适程度。另一方面,环境小品设施的设置应考虑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因素,以人为本,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设置。如座椅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人对环境的边界效应,即人们喜欢坐在沿建筑或空间边缘的座椅上。这样可以使自己背后有所依托或受到保护,同时这样能提供亲切、安全的气氛以及良好的微气候,座位的布置需要精心规划,要在通盘考虑场地的空间与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座位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朝向与视野,有机会观看各种活动,满足人们“人看人”的心理是选择座位的一个关键。第4章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卒问环境研究注释:①吴中平.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系统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P33②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P72③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期:206--214④[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P13—17⑤万露.岭南地区大学校园学生户外活动空间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12⑥冯刚.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空间结构分析.城市环境设计2004.2:P67--70◇中山太譬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第5章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5.1相关评价方法研究概述评价方法的好坏直接由评价标准的实践性、开放性、公共性、客观性所决定。因此,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是评价方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彳‘可制定符合研究对象特点与利于评价目的的评价方法。5.1.1评价方法选择环境评价是以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依托物质要素和杜会要素这两大系统,以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平均趋势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环境评价。它是一种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环境设计研究。国近年来,城市设计空问环境、景观评价方法层出不穷。最基本的方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重于由个人或群体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的非量化的评价。第二类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物理特征进行理性分柝研究,从『而得出客观量化的评价。它的优点明显,评价指标的量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易于分析、比较,但其也存在使用上的局限性,比如在空间文化、艺术效果方面的评价往往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很难有统一恒定的“好”与“坏”的标准,因此也就很难采用客观量化评价。因此,对空间环境的评价大都不会单一的采用量化或质化的绝对标准进行评价,而是通过两者的结合进行评价。由于人的心理复杂而易变,许多评价方法不仅要考虑普遍的心理特征,还要考虑能反应个体的差异,评价方法对主体的应有适应性;同时建成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种评价法都难以全面地了解环境系统的特征。评价标准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确定性,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程序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评价方法的具体形式也里多元化,主要方法有:1、使用后评价(PostOceupancyEvluation)POE是主要以使用者的价值为标准的环境评价方法。收集使用者(个人、一定范围社会群体、单位机构等)在实际生活状态下对建成环境的评价信息,得到社会需求与设计环境间相互关系信息。第s章大学校园外部宅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其研究过程包括问卷调查、相关人员的访谈和实地观察.了解社会公众(一定范围社会群体、单位机构等)对建成环境的感受,收集环境使用信息,以帮助评价建成环境质量。环境行为研究方法关注人的主观意愿、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问的互动关系,这些工作过程不仅重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更关注普通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意向。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侧重于对。非专业对象”一一普通人或使用者如何看待和使用身边的建成环境,属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它从非专业对象获取信息资料。圆2、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Talman)刨作的术语,是“头脑中的环境”,具有理地图的信息的综合再现的特点,它又是对环境感知的体验,具有模糊性、片断性、个人差异、年龄差异等特征,可以用于解决复杂的空间问题。但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即需要调查者具有一定规划或建筑专业知识和图像思维表达能力,否则其认知地图的样本质量就难以保障。o3、语义差异法(SD法)SD法就是SemanticDifferemial法的简称SD,是Osgood在1957年作为一种心理测定的方法提出的。从字面上说,SD法是指语义学的解析方法,即运用语义学中“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对于以空间环境为对象的SD法,可以概括为:研究空间中的被实验者对该目标空间的各环境氛围特征的心理反应,对这些心理反应拟定出“环境语义”上的尺度,而后对所有尺度的描叙参量进行评定分析,定量地描述出目标空间地概念和构造。回4、非介入性评价法这是一种不与环境使用者直接接触的评价方法,(在第3章笔者已叙述),通过对一些隐性的信息的收集,可以拓宽评价的广度。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建成大学外部空间环境的特质,由于其包括空间形态的人文性、环境体验、空间活动等内容,因此很难将评价指标完全转化成物理性数据。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评价方法,它应具备以下特点:1)、评价指标是对空间环境特质的准确描述。2)、评价方法简便、灵活,适用于各种空间场所。◇中山犬簪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吲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医为例3)、评价结果直观,并可检验,较少受评价者主观因素影响。5.1.2本文所用评价方法的确立根据前面所述要求,本文还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建立评价方法过程中,首先是从大学校园外部主要空间环境构成元素着手,基于宏观(整体空间环境)、微观(外部毛要空间环境及设施)出发,分别选择评价方法。大学校园的整体外部环境的评价以非介入评价方法为主,辅以使用后评价方法和语义差异法进行整体坏境体验和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人文特质的分析评价;大学校园的外部主要空间环境和环境细节主要是以使用后评价方法,同时选用了行为地图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去评价环境与行为的关系。5.2评价目标环境评价中的空阳】环境是一个物质的可见形式,是被融入了所有人类意识和经验咀的意向结构。空间环境是个人物质环境体验的总和,是物质环境的内在表象。建成环境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因素在空间环境中统一了起来。因此,在环境评价当中,应强调以空间环境为研究中心,关注的是人们看到的环境品质,可以把“环境体验”作为环境评价的核心部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的各组成部分是如何综合起来帮助人们达到不同目杯的评价。因此,对人们需要达成的环境目标要有了解。人们在场所中的目标与环境需要密切相关,人们总是喜欢那些能满足需要并有助于完成基本目标的场所。那么,人们对场所有些什么样的需求呢?在各种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1943,1954)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1943年,他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的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1954年他又补充了:5.求知的需要;6.求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这些需要的层次是由低至高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人们在生理舒适度、社会参与度、文化及精神认同度这三大方面的需求。因此,环境评价的目标可以认为是空间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生理舒适度、社会参与度、文化及精神认同度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当然,这个结果必然是综合的,也不是唯一的。并且针对不同的场所,它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第5章大学授园外部窄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的,每个空间环境都具有某种。核”,而环境评价应该反映该环境的主题.例如对于以适应性和个人为中心的场所,评价应强调其服务设施的部分对人的生理舒适度需求的满足;对于主要提供特定类型的社会交往的场所,评价应主要围绕其空间部分是怎样满足人们的社会参与需求的;对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感和使命感的场所,对它的评价则应着重于它的象征性和文化意义是否使人们产生认同感。由大学校园是一群朝气篷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环境里度过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成长中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同时,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也可将生理舒适度、社会参与度、文化及精神认同度这三个方面的需求作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的目标。5.3评价内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其核心功能是承载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因此大学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环境是其评价的基础。对于使用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为人所感知到的空间。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的物质空间。要对一个环境进行评价,首先要对人们感知和解读环境场所的方式进行研究。人们会在环境中有所行动,所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环境:人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收环境信息,所有接收到的环境信息能让人们开始明白一些事物的位置和环境的属性。把外界环境的信息通过感官传入大脑,并由大脑对这些信息做出解释,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心理认知环境的评价应成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反映了一定的场所意义和文化内涵。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是校园生活的物质载体和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形式。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在心理感受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结合就产生所谓的具有意义的空间一一场所。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就是对形式和内容在深层次的结构上相似的空闻的理解和认同感,并由此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些促使形成特殊的地方文化。进而在校园生活中影晌人们的价值观念及由此产生的使用空间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所反映的场所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其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它是建立在物质空间4J◇中山走譬硕十论文的基础上。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字r口J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可以界定在物质空间、心理环境、场所意义,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评价。物质空间是基础,心理环境是认知,场所意义是理解,文化内涵是价值认同。@5.3.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可分以下四个部分:l、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主要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构成、年龄阶段、专业等情况。考虑到大部分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都只是工作时间才在校园罩,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2、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物质特征,不同的设计特征及使用情况。这是本项研究的重点。3、使用者涉及环境的行为。5.4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5.4。l评价原则影响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因素很多,其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组可感知的参数集合,是评价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因而本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为了简化评价工作,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现从一般和特别两个层面进行论述:(1)一般原则客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涉及到的因素是多个层面,在指标体系的确定中应避免因指标取向的片面性,指标选择和确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将来规划建设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提供依据,因此确定指标必须注重描述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简明性,使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可比性要求每一指标的内涵都应该是确定的、可以比较的。比较的含义是,同一指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比较,与国内外同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比较。第5章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2)特别原则在这里所说的特别原则是指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除满足功能和用途外,还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关注人与场所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时空连续性:强调时空的连续和继承,包括各种实体组织的和谐一致与历史文脉的连续。同时考虑加入行为要素。环境协调性:把外部空间的界面以视觉美学秩序组织,并关注外部空间环境的个性特色,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尊重与解读。适应性:即行为与场所的匹配度。要考虑不同时间、人群与功能活动的变化对场所的适用程度的影响。5.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根据上述指标构建的原则,借鉴前人的经验成果,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目标层为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评价指标因素分为整体环境、主要空间环境及设施两大部分,构成评价部分;再将两大部分分别按其属性细分为若干分子项:包括认同感、层次性、广场空间、绿化空间、水体空问、院落空间、运动空问、线状空间、环境设施等12项内容,构成评价具体的分类;在具体的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单项指标因素,构成评价的具体项目因子,评价的具体项目因子是评价分类的具体化,由33项指标来进行判定。(图5.1)◇中山太睾硕士论文图5一l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分级指标44第5章大学校园外部守问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①恽越尔.城市住区外部空问文化特质的评价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7②金勇.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P10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_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2—37.④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南方建筑,2006,6:119⑤郑静华.环境评价与广场设计.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13⑥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建筑师,2003,3:53◇中山太搴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阔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及评价6.1广州大学城规划简介6.1.1广州大学城背景为尽快解决广州地区高校办学空间和规模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广东高等教育资源,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后劲,早在2000年8月,广州、市就提出了建设广州大学城的建议,并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完成了该项目的论证、选址及建设报审工作。2002年5月,广东省正式批准建设广州大学城。2003年1月21日,政治局委员、广东张德江同志到番禺区小谷围岛视察广州大学城前期规划工作时,明确提出了‘‘2004年9月开学招生”和“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两大目标,广州大学城建设全面启动。2003年1月22日,、市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正副总指挥的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紧接着成立了指挥部办公室,作为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大学城建设的组织工作,广州大学城建设工作随即启动。经过半年的紧张准备,大学城市政道路工程和校园一期房建工程施工于2003年7月和10月相继展开。2004年7月下旬,广州大学城市政工程及校园一期房建工程顺利竣工,2004年9月,38000多名学生顺利入驻,10所高校如期实现开学招生的目标。2005年8月,大学城校园二期工程如期竣工,新增7力.多名大学生入驻,大学城实现城市正常运行。目前,广州大学城已有ll万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6.1.2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坐落在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到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望生物岛、东接长洲岛,与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它处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南拓发展轴的重要节点上,是未来广州的“信息港”。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新造镇的小谷围岛及其南部对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其中大学城用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基地四面环水,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调研及评价水岸、良好的植被、丰富的文物古迹与特色景观.广州大学城里的学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如图6一1)6.1.2.1规划设计理念母1.组团式格局结构理念组团是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灵活体系,每个组团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不影响其它组团,而组团的规模和数量可根据进入的高校情况进行调节。在发展规划中,各校在某一组团内相对地集中发展,而各组团内一些共享度高的设施可通过网络体系紧密联系。2.资源共享的开发理念大学城的共享资源分为三个层次: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城市级共享资源与城市有着最直接的交通联系,它不仅满足广州大学城内人员的需要,而且为城市、区域以及全国的相关人员提供服务,这部分主要由和社会力量进行建设。组团级共享资源由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共享教学设施如图书馆、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形成。校区级共享资源由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可47◇中山丸晕硕七论文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3.生态优先设计理念生态是指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的关系,生态建筑设计要处理好人建筑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广州大学城设计中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周围自然环境。广州大学城处于广州生态结构核心,也处于区域生态结构的“绿心”位置,同时它本身要求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体现在生念绿化网络的建立、生态区域的保护、较低强度的歼发、道路和建筑白局等方面。4.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文明、高效、和谐的山水型的广州大学城,不仅要解决当6口教育问题,更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广州大学城的选址令其在地理区位、文化区位上的优势地位明显。在“圭导,集约建设”的模式下,总体策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和集约型城市基础设旌,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教学资源得到高度共享。6.1.2.2规划总体布局大学城总体筛局采用”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模式,在空间处理上是中心区+组团+校区。在轴线上布置了综合发展北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南区和会展文化共享区,实现了城市公共资源、体育设施、商业服务和交通网络的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大学城分为五个组团,每个组团由两所高校组成,各组团由教学区、生活区、资源共享区、组团公共绿地构成,十所大学的主校门都临江开放,各校区均不设围墙。6.2广州大学校园建设背景广州大学属于广州大学城校区第四组团,位于大学城(小谷围岛)的西端,南面及西北面分别毗邻海心岗水道及小洲水道,东南面以中部快线为界,西面与广东科学中心(在建)隔路相望,规划中的地铁七号线穿越基地中部。规划设计范围约为132hln2(其中教学区92hm2),总建筑面积近80万m2(其中教学区近47万平方米),学生规模为1.5万人。在以绵起伏的丘陵地形为特色的广州大学城中,广州大学校区基地所在的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窄同环境调研及评价环境地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规划基地内现状主要为农田和少量果林,地势低洼平坦。由于位于小谷围岛西端,南北两面为珠江水道相夹,自然景观资源相当优越。基地内水网聚集,有较多的河涌及池塘。西北面有两个水口与小洲水道相通,南面有一个水口与海心岗水道相通。(如图6-2)在规划设计构思中着重考虑水环境的营造,注意对基地内现有果树的保护,并进一步围绕中心湖提出了“信息廊”的设计概念。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校区的滨水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化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塑造生态型的新校园。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采用“双轴双环”的规划结构。双轴校区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和由西入口引入的连接文、理各科教室和实验室直至生活区的弧形轴线联系成一整体,双轴的交汇点为架高的图文广场,它不仅是校区最重点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也是校园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双环以环形信息廊联系各主要教学楼和生活区,环绕中心湖面、水系及绿岛组成的中心生态核,兼具观景、景观功能,形成共享交流的环形空问在规划区的周边规划了环型车行道路,勰决车行交通问题,同时使广州大学的校区组团更加紧凑。规划设计还结合基地水网密集,两面临江的现状特点,构思中强调以水体为核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一是保留现状南向及西北向的三个与珠江河道相连的出入水口,利用潮汐起伏来调节校区内的水面标高,使校园内的水体真正与珠江水系连成一体,使南北两侧的珠江水道成为广州大学新校区水域环境的一部分其次是对校园内的水系进行修整,结合中心图书馆,在校园放大为湖,使之成为校园的水景核心和各组团建筑的“共享景观中庭节同◇中山,L学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授区为例时在教学区西向及南向用地周边,结合区内防洪排涝要求,设置带状水面,与中心湖面及南入口水景广场间分隔出若干个花园“绿岛”,其上设置各教学楼群,从而形成水景环绕建筑,建筑隐藏于碧水密林的生态环境之中。广州大学校区按功能要求分为公共中心区、文科区、理工科、体育运动区、商业服务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七大功能区。公共中心区位于从主入口到图书馆的轴线两侧,共同形成校区礼仪形象,对外联系便捷;文科区位于校区东南部的带形用地上,与生活区联系紧密,有利于~期建设;理工科区呈带状布置于校区西部,以信息廊连为整体。其中实验楼位于组团四用地的西北角,减少对中心校区的干扰和污染。广州大学校区的路网依据“人车分流”及“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原则进行规划。o(如图6—3)6.3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在本节的调查研究根据评价标准采用了不同的调研方法。在对总体外部空间环境调研中,考虑到内容的专业性较强,主要采用了文献收集、实地观察和对校园环境总体体验的问卷调查、语义差异法进行研究评价。通过文献资料的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宅间环境调研及评价整理可以理清整个大学校园规划的理念、规划构思及规划的过程;帮助笔者体会现在建成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及其使用上与规划的差异。实地观察可以看到~些客观现象:基于校园环境总体体验的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使用者(以学生为主)的总体感受。在主要外部空间环境的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非介入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对实地环境的观察和对使用者问卷调查、访谈,了解环境空间行为的特征及使用者的感受。这次调研工作从2006年10月中下旬开始至2007年1月下旬,对象为4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直接访谈人数为20人,间接访谈为100份,回收92份,符合标准的为90份,发出18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178份,符合标志的为154份(有些单选项多选,则被认定为废表)。6.3.1广州大学校园总体外部空间环境调研6.3.1.1校园总体环境空间结构广州大学校园总体环境空问结构骨架是由两条环路和一条南内的主要道路和以图文信息广场为转折点的斜向道路,中心的湖面和图文信息中心构成了校园的核心。(如图鲥图)在笔者实地观察中,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较强,外部空问环境具有层次性。在问卷调查中30%的同学选择图文信息中心广场是学校最核心的区域,其次是校园中心的绿地(占27%)。(如上图6—5图)◇中山夫摩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字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为了了解学生对校园总体空间环境的标志性,提出“您认为下列何者最能代表广州大学”问题,选择依次是图书信息中心(占36%)、校训钟楼(占33%)、广大商业服务中心(占18%)。由此可见,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感知都是与其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空间环境。6.3.1.2校园总体环境体验广州大学校园总体环境体验采用了语义差异法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对校园的总体环境评价是较好的,用形容词表达为:环境气氛较好、环境吸引力尚可、比较幽静、景观较丰富、交通尚可、标志性较好、识别性较强、夜景环境较好;语义标度分为五个测量等级:很好、较好、尚可、较差、很差(分别赋上分值1,2,3,4,5),并通过统计平均值,反映出学生对整体校园环境体验的集中趋势。(如上图6—6)从问卷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户外活动依次为:运动和散步(占48%)、集体活动(占24%),聊天(占22%)、学习(占18%)、拍拖和其它约(占10%)。学生的交友方式依次为社团活动(占51%)、上课(占45%)、网友(占42%)、体育活动(占3l%)、其他(占1l%)。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放学后~自修前和假日。通过对学生户外活动喜好及行为活动的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宅同环境调研及评价规律和方式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环境体验。在校园户外活动场所的总体体验问题中47%的学生对户外活动场所类型的评价是“比较少,不能满足多样性的要求”,27%选择了“基本满足要求”,16%认为“不够,几乎无处可去”,只有10%的人认为校园的户外场所。非常充裕”。这说明校园的户外活动场所多样性还比较缺乏,不能在数量上在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认为学校最缺乏的场所依次是:沉思、学习、独处的场所(占27%)、公园式的地方(占25%)、礼仪性、大型活动的广场和小规模活动的场所(各占18%),说明学生认为校园中绿化环境和相对安静、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外部空间环境较少。6.3.2校园中心区开敞空间使用状况调研广州大学校园南北空间轴线是校园核心区空间组织的纽带,它南起主校门,通过校前行政广场、图文信息中心广场,向北跨越中心湖面,以校园北侧的体育场为结束。这一区域的开敞空阈属于校园中心区主要外部空间。6.3.2.1校前广场空间校前广场是学校的主入口空问,根据大学城的总体规划,各个大学采用无围墙式校园,校园主入口面向江边设置,便于展示每闻学校的特色。因此,规划上采用了纵向围合型广场,使空间具有导向性;广场上种植了一些低矮的植物,使中心空间在视线保持连续性。广场的主要行为类型:根据行为的状态,校前广场上的行为可分为动态行为和静态行为两大类。最主要的动态行为是穿行,由于行政广场跟学生生活区53◇中山太謦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闻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及学生必要性活动关联较少,广场上流动的人流比较少。发生较频繁的静态行为主要有两种:一、在广场上静坐观看周围环境、看书;二、与熟人相遇交谈。小坐、休闲、看书、观看等逗留行为往往只有在广场空间质量较好,气候条件等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或者实在无处呵去时才会发生。例如,在清晨或周末的早上的时候,会有一些学生在广场上看书学习,那时人流不太多,有没有日晒,周围的环境显得很安静,比较适合学习;到了下午,由于西晒的原因,校|;i『广场上只剩F一些步行的人流(如上图6.7)。6.3.2.2图文信息中心广场图文信息中心广场既是校园核心节点,又是交通节点。它是校园南北轴与斜向轴线的交汇点。在图文信息中心的东北边是广大商业服务中心和学生宿舍区,所以该节点成为主要的步行人流区。在调研中笔者对它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面49%对这里的空间环境是满意的。(如图6.8)广场上的图文信息中心采用了基座抬高,底层建筑架空的形式,使建筑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宽大的台阶,它与其前面的广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交往场所。(如图6.9)广场的硬质边界比较清晰,动态的人流都是在边界上穿行。在广场的西北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一一校训钟楼,形成了整个学校的视觉中心。广场上发生较频繁的静态行为主要有四种:一、阅览宣传展板;二、观看或参与学校社团以及一些商业娱乐、社会服务等各种宣传活动;三、与熟人相遇交谈;四:坐在建筑前的大台阶上看书,或观看周围的环境、晒太阳、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调研及评价聊天等。广场上的树木以大王椰为主,从设计师那了解到,由于造价的原因,建设方将易茂密的林荫道的油棕改为了树干粗大的大王椰;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学生都认为学校的步行环境需要改进,应该结合南方的气候特点种植遮阳乔木。6…323绿化空间绿化空间从空间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校园公共中心绿地、道路绿化、院落内的绿地。在本节中以校园公共中心绿地为主,其余的放在相关联的空间中评述。校园公共中心绿地与中心广场、中心水面共同构成校园的“绿核”。在广场附近的绿地主要以沿阶草铺植为主草坪,草地的边界是道路的路牙石,草地上1.行政楼前的榕树2.行政楼北边的紫荆树3.图书馆广场的高桩散尾葵4.图书馆广场的大王椰子5.人行道上的榕树6.人行道上的细叶榕7.中心绿地旁的垂叶榕8冲心绿地的树丛9.中心绿地旁的松树91生奎童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lO.水旁的榕树11.水旁的柳树12.水旁的鸡蛋花13.路旁的橡股格14.路旁的广玉兰15.路旁的蒲葵图6.10植物现状调查图种植有大王椰、水边草地上有柳树的时I’日J不到3年,绿地的树木宅间层次性不是很明显,树木搭配组合类型也比较单一,绿化空间显得比较空旷。(如图6.10)在问卷调查中13%的调查者选择了偶尔去校园中心的绿地活动,大多数人认为草地不能踩,同时白天很晒,所以很少去,学生对绿化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为58%。(如图6—11)6.3.2.4水体空间由于原基地水系丰富,在规划中通过对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卒间环境漏研及评价现在水系修整,结合图文中心广场,在校园的中心形成大的湖面水景,其余的形成带状水面,形成若干个绿岛。在实地观察中,水体空间的驳岸大多以护草坡的驳岸,由于水较深,驳岸基本上没有做成亲水性的;在图文信息这中心的北边的水域结合步道作了一段特色驳岸,(如图6-12~13)但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停留驻足的人比较少;在水边除偶尔见到有人会在岸边小坐,很少人在水边停留。6.3.3院落空间的使用状况调研广州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文科区位于校区东南部的带形用地上,理工科区呈带状布置于校区西部,以信总廊连为整体,其中实验楼群位于组团四用地的西北角。广大的建筑群基本上采取院落式的布局,建筑底层架空,与庭院一起形成开敞的院落空间。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由于文科的建筑群距离学生生活区较近,建筑外部空间活动较活跃,早上有同学在内院里看书,还有些同学在排列英语节目,有的在闲坐聊天。在访谈过程中曾问过一些同学是否有与其它院系的同学交往活动?他们认为现在的广大每个院系有自己的院系楼和宿舍,很难有几乎与其它系来往。在调研的时间段里,正好遇上广州大学本科评估,文科学院利用这段时问进行了外部空间环境的完善建设,增加了一些雕塑、和壁雕,增强了人文学院环境的文化氛围。(如上图6-14)◇中山太摹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2.而理工的建筑群下的院落就显得相当“宁静”,很少看到有学生在哩面活动;但有些教学活动会在此进行,在建工学院的院落空间罩有学生在进行建筑测量。3.在行政楼下面的架宅层院落里,设计师结合低矮的植物设计了一些给人休息看书的空间,但在与学,圭的访谈中获悉,很少有学生来这晕,主要原因是距离太远,可及性较差,同时它属于行政楼下的过渡空间,对学生的归属感较差。(如上图6.15)4.位于生活区的广大商业服务中心是学生比较愿意去的地方,有13%学生认为那是最喜欢的户外空间。(如图6-16)从总图关系上看,商业区用地与学生宿舍区之叫仅仅是一条带状水系及绿地进行分隔;它的外部空间环境是通过架空层与内院和外围环境相衔接,形成了一个较开敞的院落,视野通畅,商业气息浓厚。(如图6-17)但在访谈中也有同学反映商业区太嘈杂,影响学生休息和学习。如图6-16广大商业服务中心总平面来源: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如图6.17在广大商业服务中心举行的公共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来源:自拍5.学生生活区的院落利用率是最低的,由于两栋楼之间间距较小,其围合的庭院只进行了简单的绿化,没有提供停留驻足或者活动的空间;相反,许多学生会在建筑旁的空地上活动。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主要户外活动会选择生活区,因为那里方便,去教学区距离太远,但是生活区的活动场所和集中绿地太少,希望能改进。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问环境调研及评价6.3.4线性空间的使用状况调研6.3.4.1道路空间从广大校园规划中了解到校园的路网设计:校园道路采用了人车分流的形式;在校园用地的周边规划了车行道为12m宽的环路,作为校区的主要道路,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规划有一条车行道为8m宽的道路,利用这两条道路来解决主要的车行交通;同时在校园周边,结合建筑边界布置了露天停车场;而校园内部是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主。(如图6-18)由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有一条中环城市路穿过,因此在规划中曾设计了二条人行天桥,但后来建成的只有一条天桥。在实地考察到那条人行天桥几乎没有人使用;在访谈中许多同学都是抄近路到教学区,并未完全使用设计的入口道路。(如图6-19)在问卷调查中84%的学生是以步行交通为主,由此可见,校园的步行环境系统是构成外部空间环境良好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实地考察到校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还都比较矮小,树木问距也很大,树种主要是以细叶榕为主,显得比较单调:在炎炎夏日,可以遮阳的行道树几乎为零,学生们只能纷纷打起遮阳伞或忍受太阳的毒晒,不仅不舒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上课的状态也有负面影响。65%的学生认为校园的步行环境安全、舒适性一般,由于生活区到教学区之间有‘》中山太莘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阳外部宅闻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城市道路穿过,虽然车流并不算很大,但还是需要稍加注意,由于斑马线离教学区道路入口太远了,他们会在道路绿化隔离带上穿行,创造了一些“捷近”;由此也可以看出校园道路的步行环境系统的多样性不够。在访谈中有些同学提出要改进校园的绿化,他们认为广州一年四季日照时间比较长,校园里可以遮阳的地方太少(主要是步行环境),这也是他们不太爱到教学区的户外空间去活动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道路的识别性,提出“在校园中假如有人向您问路,您认为描述起来”的问题,其中认为描述起来一般的(占40%)、容易(占37%)、困难(占14%)、中心区容易,其他(占9%)。在校园内各个地方的联系,大多数同学选择可以接受(占54%)的;其次是不方便,比较远(占3l%),很方便(占15%)。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认为从学生宿舍到教学区(主要是理工院系楼那一带)比较远,走到那边要至少20分钟以上,加上道路绿化较少,路途又晒,所以一般自修会到图文信息中心那。6.3.4.2廊道空间信息廊是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亮点之一,在规划中围绕中心湖设计了一条6m宽的架空坏廊,融入校区中心绿化景观之中,不仅联系着文、理工等各教学楼,又跨路设桥与生活区有机相接,形成完整的风雨廊步行系统,出没于绿树丛林中增加空间层次,同时有意扩大局部节点,成为校区各不同学科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传播不同知识和信息的活动场所。这种构思是岭南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的现代诠释,也是对岭南骑楼建筑形式和功能内涵的发展。@但是实际建成的廊道只有理工各教学楼那一段,据设计单位的人称当时建设单位考虑到造价问题,取消了部分廊道的建设。在对廊道的实用性调研中,40%的学生认为要是连廊上有凳子可以坐,就会在那罩聊天、休息;其次是可以遮风避雨(占36%);没什么特别的(占24%)。在实地观察中看到有些同学会在这里摄影留念,说明廊道空间设计和造型还是有一定特色的,只是在细节上有所欠缺。6.3.5运动空间的使用状况调研广大运动空间主要分布在教学区的东、北两端,生活区的最东边也有少量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从生活区步行到运动区(选最就近的运动场)需要6—8分钟,在问卷中48%的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运动,可见运动空间的重60第6章广:HI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及评价要性。在咨询学生哪一类户外空间为目前最缺乏中只有8%的学生认为运动场所最缺乏,在访谈中喜欢运动的学生认为最多的活动是去篮球场打篮球或踢足球,但觉德活动场所不够,足球场凹凸不平而且球场晚上开灯的时间较短:有的同学觉得没有太多固定的羽毛球场,所以会在楼下打羽毛球,这样距离也不会太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的整体运动空间的满意度为30%,(如图6-20)说明需要改进的方面比较多。6.3.6外部空间环境设施状况调研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关于校园里是否有足够的停留驻足的场地,47%的学生选择比较少,多样性不足;说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施不足,不能吸引学生在此停留。同样,在咨询校园户外可以学习的地方是否足够问题上,46%的学生也选择比较少,多样性不足;从而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在访谈中许多学生都认为学校的环境设施不足,有些人认为学校有些设施“中看不中用”;有些人提出“校园环境不够人性化,草地上应该有更多可以与环境相称的椅子之类的”;有些人认为“没有好的园林设施及小品,可坐的凳子太少了”等……。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有此现象;另外,校园里室外宣传栏、指示牌都比较少见。在整个校园里体现校园文化的雕塑也比较少见。(如下图621)对于“校园的夜间灯光照明是否舒适”中47%的学生认为舒适、安全;23%学生认为部分地方没照明,不安全;太暗,不安全(占2l%),说明校园的照明设施还比较完善。6l◇中山太廖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守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授区为例1.面向城I耵道路的标忐2.道路旁的路灯3.道路旁的指示牌4.文科楼前的单车蓬5.中心绿地上的小品6.水上_的步道7.道路旁的宣传栏8.中心绿地上的标忐9.梗1ElJ旁的指示牌lm标志性大门11.文学院室外的雕塑12.文学院室外雕塑群图6.2l环境小品设施现状调查图6.4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分析6.4.1校园总体空问环境1.布局结构广大校园的空间布局学生基本是满意的,对校园环境有较深的印象。从实地观察中也町以感受校园采用了核心型空间结构模式,图文信息广场及周边的第6章广州大学技园外部空问环境调研及评价水域和绿化空间是校园中心区域,内聚性很强,其他的院系教学实验楼围合它而存在,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大学校园空间.图书馆和行政楼校园标志性建筑,校训塔楼是校园的视觉标志,校园规划结构清晰,层次丰富,功能分区明确。2.校园规模在调查中许多学生认为从生活区到教学区所花时间较长,认为不太方便;同时各院系也很少交往,因为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院系楼。从实地观察中也可以看到从理工学院到文科学院最远的距离要18分钟的步行时间;这可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一个学校的规模是由学生人数和校园占地面积确定的。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理查德.P.道贝尔认为在美国的具体条件下,2.5万学生是综合性大学的最大规模。超过这个人数后,管理复杂、维持费用不经济,师生之间面对面接触机会减弱。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院教授C.亚历山大在他所写《俄勒冈实验》一书提到,并将任何大学的绝对规模在2.5万学生以下。因为一个大学太小,就会缺乏多样性;但如果它太大,就不能像一个人类组织一样运作,如果大学规模发展得太快,就会因为没有机会对变化进行吸收和调整而垮掉。国内外均有对学生人数合理规模的制定作了研究,前苏联对学生人数合理规模规定如下:大型校园:6000—12000名学生(适用于多科综合性大学);中型校园:2000—6000名学生(适用于技术、农业、师范、医学学院):小型校园:500—2000名学生(适用于体育艺术院校)。欧洲与英国一般认为综合性大学的合理规模是6000名学生。国内华南理工大学陈向荣在他的硕士论文<大学校园主要规划指标初步研究》中对大学校园学生人数的合理规模作了如下结论:A最大规模:25000名学生;B合理规模:15000名学生(综合性大学).C起始规模:500名学生。校园占地规模以校园内主要活动方式:一天数次大量学生人流的步行活动为基础。如果按照人体尺度来设计校园,则校园中心这合理的活动半径是3—5分钟步行距离,人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钟,那么校园中心这合理的活动半径约为R=5分钟xS0米,分钟=400米,从生活区到教学区则不宜超过lo分钟步行距离约为R=10分钟xS0米,分钟=800米。由此可以大体推算出一个综合性大学校园的合理占地规模的上限是,校园中心耳R2=ⅡX400=50(ha);校团区:Ⅱ◇中山夫譬硕士论文R2=丌XSOO砭OO(ha)。固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窄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广大学生之所以对步行距离的反映一般,主要是规划忽略了人的舒适步行距离与合理步行时间的考虑,学生觉得从生活区到教学区或运动区距离较远,不方便,所以他们不太喜欢到教学区那边的室外活动,而选择在生活区活动。在访谈中,学生都觉得校园的设施太少,尤其是生活区,其可活动的场地也很不足。从步行距离的问题可以看成传统规划中功能分区模式和图式画的校园布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为新的校园规划思维提出了挑战和反思。6.4.2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1胶园中心区丌敞空间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着莺要的角色,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最喜欢的外部空间环境是图文信息广场,在观察中也发现这里是交通的节点,也是活动的中心,提供了多样性的空间;学生最喜欢的的自然环境是珠江边,说明学生对随意、亲切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向往,在访谈中学生认为学校的绿化需要改进,校园的绿化空间太注重景观效果,没有考虑人的需求,校园利可以遮阳的树种太少,可以使人停留休闲的绿化场所太少;同时,校园绿化空『日j中可以提供集体活动的场地和相对隐蔽可以独处静思、学习的环境缺乏;校园的草地不能吸引学生到上面活动。校园的水体空间过于单调,缺乏层次性,水边与道路之间只有单一的绿地联系,建议在宽阔的水域范围的用地边增设小尺度的人行步道,道路可以结合水面空间设计的蜿蜒曲折,增加空间的情趣;在水边还需增加一些树木,并结合树木配置一些休息的座椅,使学生可以在水边静思、学习或休憩。2.院落空间校园的院落空间属于领域感比较强的空间,在调研中发现院落空间的环境是学生最不在意的地方;在实地观察中看到只有少数学生会在那活动,说明了规划设计与使用脱节;作为设计人员,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不但要考虑人的需求,同时还应该引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设计中应进行空间环境的暗示设计,比如,在院落空间里适当摆放一些围合的设施,就可以提供小集体活动的空间。另外,要考虑院落空间的均好性,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好坏在某一层面上是校第6章广州大学授园外部空间环境请研及评价方建设的成败标志,因此建设方会很重视重要空间的环境效果,而忽略了一些细节空间环境的效果;如学生生活区空间环境的塑造。对于学生生活区的院落空间设计,应以学生的主要行为活动特点为依据,重视学生行为心理的需求。3.线状空问(1)道路空间道路空间环境的好坏影响了校园生活的质量,影响了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和步行者的行为。在校园规划中尽量减少机动车行交通对于自行车和步行的干扰,使其适当地有所分流也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分流常常会便校园道路难尽其用,还往往会导致远离步行的校园空间变得消极,影响校园交通的多选择性和生活的多样性。而且,由于人们“抄近路”心理的存在,往往设想的人车分流实际上却难以分流,反而引起更多的冲突。因此,对于人车分流,规划界已进行反思。在这次调研中看到,许多学生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过程中,并没有选择既定的人行天桥和人行横道,而是穿越绿化隔离带到教学区去。他们认为由于中环路的车流量很少,直接穿越中环路十分方便和安全;下课时的大量人流也没有影响中环路的交通,因此认为人行天桥发挥的作用不大。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学生对步行空间的环境反映一般,他们认为学校的道路行道树太少,不能遮阳,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到教学区活动的原因(除上课等必要性活动外)。建议在校道两旁种植一些快生树和枝叶茂盛的树种,使新校园◇中山夫晕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申『n】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可以在很短时间绿化成荫:同时在学校的不同的路段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形成不同道路特色,增加道路线性空间的特色。(如图6-22)从调研中还了解到:校园道路设计的识别性一般,如校园内有人问路,学生普遍认为描述起来一般,反映了校园路网清晰度不够高,带来了整个校园的可识别性不够强,建议增设必要的指认标志、交通标志来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与安全性。如华南师范大学的石牌校区,其道路就有良好的组织与识别性,其道路实行了人车分流(道路断面上的划分),车行道旁有单独的人行道供师生步行,步行环境安全、舒适。(如图6.23)校园的主于道均设有路名,如白玉兰路、紫荆路等,路旁栽植了与路名相同的植物,路上均有指示标志和交通标志,识别性高。(2)廊道空间在调研中了解到学生对廊道空间的认同感一般,他们认为廊道的利用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廊道空间内的设施过于简单,没有一些可以供人停留休息的设施,同时它位于理工学院的区域,其他院系的学,£认为没有必要是不会过去。基于廊道空间既属于交通空间又是建筑的灰空问,建议在廊道上设置适当的休息设施,布最一些展廊和宣传栏等,增加空间的停留性和参与性。4.运动空间运动空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场所,在调研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运动场都设在教学区,而生活区的活动场地就显得不足,学生没还反映许多活动设施不完善。5.环境设施环境设施是此次调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多,无论是教学区还是生活区都严重不足:学生们对次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多。这也许与校园建设的时间太短,建设单位无暇顾及有关。如果说校园空间环境是主体,那么环境设施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空间环境的支撑者,没有设施的环境就不会有太多的行为,那么这样的环境就会黯然失色。在调研中发现校园里必要的环境设施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宣传栏都比较少,建议在许多重要的节点空间增设这一类设施;另外任何校园都应有自己的文化性,如果能在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内增设一些代表本校文化的雕塑,势必会加强校园的文化性和文脉,在调研中观察第6章广州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调研及评价到文科学院区的环境设施文化性比理工科学院区要强,在一些主要的步行道路两旁和院落的架空层里设有一些人文性的雕塑,强化了文科区环境的文化性。6.5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经过这次对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调研得到的使用后评价:1.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性比较好,空间层次性较强: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不足,主要体现在空间环境的细节设计,如结合所处环境的特性进行设计,突出其文化性。2.校园的道路标识性一般;由于学生以步行为主,但由于道路设计缺乏人性化,使许多学生未完全按规划的道路步行;同时步行环境遮阳太少,影响学生对外部宅间环境的使用。3.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各类设施不完善。①余永莲.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使用后评价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P31②李萍萍,潘忠诚等.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5.3:72③李萍萍,潘忠诚等.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殳计.建筑学报2005.3:73④余永莲.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使用后评价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P6367◇中山失摹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一咀广州大学城广州丈学校区为例第7章结论与建议7.1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备受人们关注。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源泉和培养高素质入才的基地,在知识创新的今天肩负着重要使命。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是很多的,校园的空间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强调开放性和学生之『自J的交流互补,这样使得教育的场所由室内拓展到了室外。因此高校外部宅间环境的意义已绝不仅仅限于为学生、教师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环境;一个好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促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从而增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而人的进步带动校园生活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校园外部空间的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入和校园渐渐走向融合;成为不可分的整体;这样的空间环境彳4会体现一种广义上的教育内涵。当前,大学校园的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校园的建设模式发生着转变。这些变化对新建校园外部空间形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论文以国内现代建成的新大学校园为研究主体,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教育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大学校园外部空『自J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将重点放在当代建成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总体稚局和外部E要构成空间环境及环境设施,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并在以往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对当代建成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思考。7.1.1目前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内的广州大学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总结分析调研结果,指出当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存在以下问题:1、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方式以“教”为主、重视课常教育,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环境育人”重视不够,外部窄间环境建设只重视环境视觉效果,而忽视校园文化环境、交往空间和校园活力的营造。2、绿化系统不完善;首先,种植价格低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比较低的植第7章结论和建议物,没有考虑绿化植物的持续性和快生性;其次,植物配置没有考虑到四季景色变化,致使品种单一,再加上植物管理缺少艺术性,导致四季景色单调,景色无连续性,绿化质量差。3、步行环境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步行距离方面,同时部分步行路网未能考虑人的行为习惯。4、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施在质与量上都缺乏,未能满足学生在外部空间环境活动上心理和行为的需求。7。2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建议在大学校园建设中,应把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作为重点之一加以考虑。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校园外部空闻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的原则,如下:7.2.1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总体架构的规划思考I、动态弹性生长的校园宅间架构当代大学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肌体,校园趋向大型、综合的规模趋势;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际间高技术竞争的形式需要,学校招生规模和新专业、新学科的设置,学校必将不断扩充和扩展。因此,校园空蔺架构应采用动态弹性生长的体系。2、组群复合式校园布局模式传统的校园布局采用严格的功能分区的手法,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以步行交通主的校园出现许多弊端,致使校园外部空问环境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固西区征地366.7ha(约5500亩),实际可建设用地167.2ha,在概念规划方案征集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采用了组群复合式布局,各学科组群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和体育设施等布置在同~个组团中,各学科群都相当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区”,使学生与校园设施之间联系紧密。(如图7一1)规划方案设计了四个园林空间层次:校园中心园林、各学科群组团内部的绿化空问、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和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中山又謦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卒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在空问尺度上,规划将校前广场控制在200m的尺度之内,组团规模控制在半径200m范围内,教学组团的中心空间也控制在约lOOm的尺度范围内,有效避免了空旷的超尺度空间,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校园空间氛围。组团建筑空间通过学科群间生态公园、体育运动设旋、信息点、创新交流中心和景观步行带,以不对称的形式自由组合,层层相套,开合有度。该方案最大的优点就是很好的解决了步行尺度与校园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得到最大的町及性和亲和性。但建设方出于管理的原因而修改了方案,采用了绝对的功能分区的方法布局,笔者到该校调研,由于学生规模较大,校园里会产生钟摆式的交通,影响了校园空间环境的质量。3、营造丰富多样的适宜空间行为和空间互相是可以渗透的。空间不只提示行为同时也行为。人们一度接受的空间突然变得使人不满意或厌恶了,这是因为一个新地方使原有的期望发生了变化,或这个新地方歼启了新的期望。“‘适宜’是宽松的、有回旋余地的,是用以创造惊喜的,应该鼓励创造出新的行为模式、创造行为和空间关系的新模式。……公共和半公共的空间是由各式各样的人做着各式各样的事……设计上一定得有相互重叠的领域,得有可以转换的用途以及宽容的规则。”@在校园总体规划中对于主要的外部空间设置一些普遍性活动项目;同时,考虑吸引其它人流和模糊专项使用的人流,或者在不同的外部空间的交叉边缘,设置共性的功能空间,使空间交叠或交叉,使空间融汇共通。日本著名建筑师慎文彦提出“不特定空间”的规划理念,构想是更多地考虑人的多种随机的行为,包括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而且通过空间规第7章结论和建议划的不定性诱发各种新的行为活动,从而使环境更富有活力。慎文彦认为,在今后的信息时代,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反馈加速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所以应当使有限的空间去适应人们的多种活动和人际交往。这种规划理念也对校园外部空间的多样性提出了新的思路。4、发展建设模式固1)引入小规模、动态的更新方法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生活将会发生变化,校园的各元素没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相应改变,整个校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小规模改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一种自身修复的过程。许多著名大学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修复自身的结果。要延续这种有机的秩序,只有使用小规模更新修复的方法。由于规模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分析现状,保留有价值的部分,改造不适宜的地方,使其更有益于学生的生活。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小规模更新意味着对资源的保护,它尽量保留原本有利的因素,只对局部加以更新改造,而不是完全替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小规模更新极大地减少了每次资金的需求量,同时降低了获得资金来源的难度。21逐步建立完善使用状况评价体系使用状况评价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总结其特征,可具体表述如下:POE是指在建筑物或外部空间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环境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评判:通过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全面鉴定设计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求;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对以后同类建设或现有环境的改造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组织从事这项工作。阶段性的校园环境更新更加需要进行POE研究。在一个阶段完成以后,进行POE研究,切实了解更新后的使用情况并获取师生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这将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整个校园环境更新◇中山丸謦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守阉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域广州大学校区为例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并完善评价系统,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评价体系和标准。7.2.2大学校园外部主要空间环境的规划思考1、重视外部空间环境的积极效应使用者对于空间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也许都是在规划设计初期所意想不到的,有蝗是积极有益的,有些则是消极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期观察,通过各种手段,来鼓励对于空间的积极利用,或者清除消极的使用方式。在对广大的调研中学生最喜欢的外部空间环境是图文信息广场;那是主要人流经过的场所,许多社团推介活动、广告宣传活动、信息向告活动都会经常在这里举行,加上广场结合图书馆主入口设置了大台阶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观看、休息的空问,如果广场上能增加一些休息座椅和一些固定广告栏,选择遮阳效果好的树种,那么广场会变的更有活力和吸引力。同样,对于水系边增加林荫步道和休闲设施,也会增加水系的亲和力,使外部空间环境发挥最大潜能。而对于一些丛林茂密、人迹罕至的校园绿化带、绿化边角地带,可能会在夜晚引发作案动机,则须通过加设路灯照明、设置音乐扩音等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2、完善的校园绿化空间校园绿化应采用混合式的布局形式,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在建筑物周围、主要道路及开敞空问,可以采用规则式种植干路边、花坛边,用修剪整齐、造型多样的灌木分隔;而在自然山水、起伏草地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校园绿化要根据环境主题、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特点相互配合,或群植,或丛植,或孤植、穿插白置,来求得校园环境总体的协调。校园的绿化要追求密度,讲究乔、灌、草、花卉、攀援植物的合理配置,要以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乔木为主,形成绿化的立体种植:要运用植物的高低、大小、造型,使绿化具有高矮进退、疏密有致的变化;还可在校园内结合各个功能分区、道路,分别突出植以一种植物,使校内各区域的植物体形、色彩、香气、风韵各具风格,形成四季常青、四时花开、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3、多样化的步行空间环境步行线路的设置对停留空间的使用有很大影响。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认为交往场所最好与人流动线呈“相切”的关系,即视觉上保持连通、第7章结论和建议位置上相互靠近、行动上又方便可及的“密接”状态。经过的人流可以了解场所里的活动,参与或者离去;场所里的入可以动中取静,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将人行路线与外部空间环境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一系列的活动空间,使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形成网络化。在步行空间环境中林荫道的建设也将促进人们对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频率。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问》中详细论述了人对步行路线选择的特点,人们都不愿绕道太多。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那里。人们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只有在遇到危险的交通、难以逾越的障碍等很大困难时,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基于这种特性,在规划中应鼓励制造穿越,促进各个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之成为创造活力的一个契机。同时,穿越也使步行过程的空间感受变得丰富,因为在不同的区域之闻、一系列的公共开放空间被步行系统串联起来,形成了强烈的空间收放序列关系。4、完备的环境设施照明设施、垃圾桶、标识牌、宣传栏、坐椅、雕塑小品等,这些人们用于庇护、遮拦、依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是在平时设计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它们常常给使用者最深的使用感受。在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应以人为本,考虑人的行为习性,进行环境设施的完善。心理学家得克・得・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的理论,他观察到“人站在森林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得要少一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或物的通行,这样,既可以看得清一切,自己又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与反应就容易多了。国由此可见,在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在各种外部空间的边界适当布置一些使人可以停留驻足的设施,增加使用者对环境的参与性。5、重视校园文化意境的创造空间环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机构成的,并与生存其中的人互相影响。空间环境为人们感知的时候,客观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引发出精神世界中的情感。人们将感情移入外部对象中,使物质环境人性化而具有生气。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饱含文化性和教育性的环境。不但在使用上要满足各种教学功能的要求,而且要表达物质、情感、意念的三重内涵,传达一定的思想和意◇中山夭摹硕士论文现代大学校周外部审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境,体现传统文脉的延伸,塑造优雅、宁静而又有文化和时代气息的校园氛围,给人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把它理解为物境与情境的共生进而提高到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意境去创造,将能充分表现校园环境的内在含义及校园生活的本质。如标志、雕塑以及其它小品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处理,往往对校园文化意境的创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志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于识别。有的标志由于较高的艺术形象或历史地位,成为校园的象征。美国许多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建有钟塔,为广大师生所共识,形成共同的意念。7.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1)、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体系研究是一个漫长并可无限深入、调整的过程,本文的研究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片断,对于大学,量行为模式的研究及与之相应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体系的具体空间的关联还需进一步深化。2)、在对校园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侧重于质化研究,对于完善的量化体系标准的建立还有待研究。3)、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规划研究,对于每个具体的外部空间环境的微观设计模式的研究未涉及。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每一方面都是一个待需努力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在此作初步探讨。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本人会继续深入研究,并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提供一种思路,为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为有兴趣的同仁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开台。74第7章结论和建议注释:①朱字恒,金晓莹,吴伟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硬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述,建筑学报,2005,3:26-30②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杜。2001:P115⑨万露.岭南地区大学校园学生户外活动空间研究..华南理工丈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52--53④[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2,第138页◇中山太謦硕十论文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宅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参考文献著作文献1.RichardEDober,(Campus1963Planning))CopyrightbyTheMeGraw-HillDesign))CopyrightCmpanies,Inc,U.S.A2.RichardInc,U.S.A3.Richard1992P-Dober,(CampusP.Dober,(Campus1996byJohnWiley&Sons,Architecture))CopyrightbyTheMeGraw-HillWiley&Sons。WerdyCmpanies,lnc,U.S.A4.Richardine,U.S.A5.OscarP.Dober,(Campus2000RieraLandscape))CopyrightbyJohnJamesojedada,MaryOconnor,Kohn.Campus&Communi够—MOOrcRockportPublishers,1997.RubleYudellArchitecture&Planning[M],6.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7.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t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林玉莲,胡』下凡.环境心理学■B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0.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199911.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阿摩斯・拉普普特,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3.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D04.14.李传义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15.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翻译文献1.【美1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_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荚1凯文・林奇,方益平,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美】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美】克莱尔等编著,俞孔略等译.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丹麦】杨・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汤羽杨等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夕}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8.【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一城镇・建筑・构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参考文献9.【美】C・亚历山大等著,赵冰,刘小虎译.俄勒冈实验.北京:知识产权出社,2002版中文期刊1.克里斯托弟・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期:206--2142.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44--463.段进.城市空问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2,l:59—624.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5:29—32曼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城市规划,2002,5:24--286.朱东风,郑瑞山.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探究。规划师,2005,1:89—937.林玉莲.东湖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新建筑,1995.1:34--368.王蓓.新建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思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7:51—549.朱小雷.大学校园环境的质化评价研究.新建筑,2003,6:11一14lO.刘宛.城市设计综合影响评价的评估方法.新建筑.2005,411.何凡,邹瑚莹.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华中建筑,2004,3:9一n12.马烨,校园形态评析.建筑学报,2005,3:14-1713.朱宇恒,金晓莹,吴伟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述.建筑学报,2005,3:26.3014.李萍萍,潘忠诚,李少云,叶青.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5,3:72.751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新建筑,2004,216.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城市建筑,2005,9:4.917.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建筑师。2003,3:52--5618.冯四清.商业街评价体系的构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19.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南方建筑,2006,6:119—12320.庄惟敏.SD法与建筑空闻环境评价.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42—472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建筑学报,2001。2:59—6422.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中评估系统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2001,lO:1169一“7423.徐磊青.广场的空阀认知与满意度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8l一18524.朱小雷.非介入性评价方法研究广州某居住小区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华中建筑,2006,8:115—11825.华昕若,沈叙元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建议一在嘉兴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状况调查后的思考.华中建筑,2006,5:S7一s926.官仲璋,金坚真.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05,12:49—5227.姚福校.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考.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3;24—26勰.陈波,包志毅.城市场所调查和评价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中山太哮硕士论文2003,2:72—76现代大学校园外部审问环境研究一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29.朱若仞,张二伟,张星,李智.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5:22—2430.徐磊青,杨公侠.上海居住环境评价研究.同济大学学报,1996,5:546--55031.张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福州建筑,2006,5:9一1132.黄天,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安徽建筑,2003,6:8-933.孙靓,大学校园典型公共空间环境调查与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皈),2002,9:53—5434.官仲璋,金坚真.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05,12:49—5235.徐磊青.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3,12:1406—1408学位论文1.吴中平。新建大学校园外部宅间系统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万露.岭南地区大学校园学生户外活动空间研究..华南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恽越尔.城市住区外部空间文化特质的评价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张涛.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空问环境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阃设计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赵辉.大学校园空间架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解旭东.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8.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9.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歼放空间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lO.郑静华.环境评价与广场设计.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李嫒琴.大学校园中,tS,广场设计研究.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余永莲.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使用后评价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3.郭嘉.有机发展的大学校园空间架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叶清清.建构步行校园.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5.唐勉.广州大学城理水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6.金勇.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丈.2006附录: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校园环境评价调查问卷1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想了解您对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校园校园环境的主观印象,以便知道您对现有环境的评价。为我们今后改普校园环境提供设计依据.我们设定有31个问题,您回答时请在您认为适当的答案上打钩或作简答的补充回答,谢谢您的真诚合作与参与I您的情况:1.您的性别:口男口女2.您的年级:1.您认为下列哪一类户外空间目前最缺乏:口礼仪性、大型活动的广场口沉思,学习、独处的场所口运动场所口校前区广场口信息廊3.专业:口提供小规模活动(如班级活动、同学聚会)的场所口公园式的地方口其他口拍拖的地方2.请问您最喜欢学校的哪个户外空问?口生活服务中心区开敞空间口宿舍前的空地口图书信息中心广场口校园中心的绿地口中心区的水边口各院系教学楼的庭院口很舒适,喜欢在那活动图书信息中心口口没有我喜欢的户外空间口一般,偶尔会去口不舒适,没有必要是不会去口信息廊口广丈商业服务中心3.您认为校园中心的绿地是否适合户外活动?t您认为下列何者最能代表广州大学?口口各院系教学楼的庭院中心区的水体口校训钟楼口其他——5.您认为校园户外空间够吗?口口不够,几乎无处可去能基本满足我们的需要口比较少,多样性不足口很充裕口拍拖口集体活动口散步口其他口比较少,多样性不足口很充裕6.喜欢在户外进行什么活动?(可多选)口聊天口运动口学习不够,几乎无处可去能基本满足我们的需要7.您认为校园里有足够的停留驻足的场地吗?口口8.您每天主要在哪些时间在学校户外活动?(可多选)口早晨口晚上自修后口上课口中午口下午放学后一自修前口晚饭后口假日口网友口其他口社团活动口其他9.您的交友方式主要有哪些?(可多选)口体育运动lO.您认为校园户外可以学习的地方够吗?口口不够,几乎无处可去能基本满足我们的需要口比较少,多样性不足口很充裕口很方便11.您觉得校园内各个地方交通联系方便吗?口不方便,比较远口可以接受口步行口自行车口其他12.您一般以什么方式去教学区或图书馆?13.您觉得校园的步行环境安全、舒适、不受机动车的干扰吗?口人和汽车混在一起,要很小心口一股,但需要稍微注意口有单独的人行道,没有汽车干扰。121其他——14.在校园中假如有人向您问路,您认为描述起来:口容易口一般口困难口中心区容易,口绿地口其他15,您认为校园最大的自然特色是什么?口授园的承边口位J『珠江边16.您觉得这些自然环境能为您们提供活动的场所吗?口喜欢剑那里去活动口它们只能作为景观来观赏,不想去那儿活动口想玉活动,但不是很方便口他们太荒凉了,如果改造好了就会去17。您觉得教学区的那些缝廊好用吗?口没什么特别的口町以遮风避雨口要是连廊上有凳f可以坐.就会在那里聊天、休息18.您蹙得校疑的夜间灯光照明是否舒适?口太亮,不舒适口太暗,不安全口舒适,安全口部分地方没照明,不安全£第■部分】请您根据对校园环境的总体体验,钩选一项您认为最适当的选项。校矧环境体验的项目很好较好尚可较差很差19.校吲环境的气氛20.校嗣环境的吸引力21.校园环境的幽静22.文娱活动的环境23.景观的丰富度24.校园绿化环境的总体印象25.校园环境标志物的印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6.生活区到教学区所花时间的满意度…………口Z7.对校园内交通联系的总体评价………………口28.教学楼、实验楼的美观度……………………口29.学生生活区环境设施的总体评价……………口30.豳书信息中心的总体印象口口口口口口口31.校嗣的夜景环境………………………………口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校园主要空间环境评价调查问卷2您的情况:1.您的性别:口男口女2.您的年级:访谈录问题1.您认为哪些校园的室外活动环境能吸引你去活动,请排序(1。图文信息广场、2.中心绿地、3.水边、4.珠江边5.院系楼的院落空问、6.商业服务中心的开敝空间、7.信息廊、8.宿舍前空地、9.校前广场、10.运动场地)只排前5位3.专业:2.您喜欢校园的户外活动吗?有无固定的活动场所?请举例。为什么?(原因:安静、安全、风景好、能看到有趣的活动、附近有饮食供应、方便到达或…。依次排列上述原因)3.你是否喜欢在校园的绿地或水边休憩?原因:4.你对校前广场或图文信息广场的环境满意吗?5,你对校园的运动场地设置是否满意?6.您认为校园的户外活动场所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如环境设施、场地、绿化等)应该如何改进?7.您一殷从哪条路到教学区上课或自修的地点?8.问高年级:您认为现在的校区能否体现原有广大的历史文脉?毕业后是否有对新校区留恋的地方?请举例3I后记后记对于我这样从事了多年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攻读硕士的学术目的在于将零散的思绪、实践的体会,通过学习和论文撰写,使自己的知识更系统,理论理解更深入,从而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将成为我毕生精神财富。近一年的准备,三个月业余时间的撰写,几次的修改,毕业论文终于完成。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有关书籍和资料的查阅,将实践的体会、调研的收获及自己的思考逐渐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并形成较为清晰的线索和框架。论文写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当“云开雾散”之后,心情顿感释然,……这一切将永远珍藏。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郭红雨老师,从论文选题到完成,始终得到她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使得论文的研究工作得以不断深化和完善。感谢地学院的周春山老师、王爱民老师、黎夏老师、林琳老师、李立勋老师、李郇老师、周素红老师、林耿老师、薛德升老师、孙燕老师、游燕老师等在我学习期间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广东省高教设计院的李传义院长、周飞副院长、朱明副院长和唐勉所长对我学习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高教院的余永莲、陶涛、王金波、黄洁珍等同事对我写作过程的关怀与帮助。特别感谢表弟林国辉及其同学周亚振、张桂芬等对论文调研工作提供的帮助。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先生、儿子、姐姐对我学业的理解和支持,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是他们给了我不断求学的勇气和决心。魏毓洁2006年3月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弓l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魔汹纠lo品7年占月占日现代建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为例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魏毓洁中山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086578.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