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5期 广东土地科学 Vo】.6 No.5 2007年l0月 GUANGDoNG TU DI KE XUE Oct..2007 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解释与定量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李永乐 吴群何守春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了山东省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其产 生原因并给以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3年山东省单位(1 hm )农地收益和非农地收益均呈现逐年 上升趋势,非农地对农地比较优势在1990、1991、1995和1996年出现下降。(2)单位(1 hm )非农地与农地对GDP 贡献率之比最大值为409.7(1999年),最小值为10.13(1991年),级差系数为39.43。(3)1987~2003年山东省当年 GDP总量与建设用地总量相关系数达0.98,与建设用地增量相关系数仅为0_27。研究发现,新增非农用地受到上期用 地收益差值的变化量影响,变化量越大则带来下~年非农用地增量越大,反之亦然。文章最后提出旨在提高非农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农地转为非农地:资源配置理论:比较优势:土地利用效率 Economic Explanation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n Land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LI Yong-le,WU Qun,HE Shou-chun 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Nanji“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rguments the justification of land conversion through the theor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t ifsrt.Then Taking Shan 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omparative advantage,land utilization efifciency,to find out the law of the course land conversion-In the end,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Key words:Land conversion;resource allocation;comparative advantage;land utilization efifciency 一直把农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 地非农化过程都能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否每 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 一次农地非农化都是在较以前利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 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计划等严格的耕地 进行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比较分析两种用途 保护来抑制或减缓耕地资源减少的速度,虽然起 利用效率变化 从中发现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提供 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与预期目标尚 建议是本文所完成的工作 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并 1 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解释:土地资源配置 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农地作 土地资源配置包括土地在部门间均衡配置和土地 为一种稀缺资源,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来讲,在农地非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有效地 农化过程中实现更高效配置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农用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土地资源 地转为非农用地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中国正 配置要解决的重要任务。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在部门之 处于经济中等发达、高增长、耕地快速减少的时期[1], 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条件是土地在各个部门 经济发展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农地,然而是否每一次农 之间利用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R1=舰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李永乐等: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解释与定量研究 13 MR :(1,2…… 代表不同部门)。当边际收益不同时, 必然要求土地由一种用途向另一种用途转变,由边际 市辖区,位于北纬34。25 ~38。23 、东经114。36 N112。 43,之间,东西最长约700 km,南北最宽420 km,陆地 总面积15.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 收益低的土地用途向边际收益高的土地用途转变。 设土地资源总量为Q,且存在稀缺性:土地有两种 用途: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设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 地的数量分别为Q 和Qf 一土地资源可以在两种用 第1 9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 速.经济实力增长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在 10%以上的速度增长 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农地面积 途之间无障碍转化。用图示表示其变化过程如下(图1): Qf r r日 Q A1 A2A3 Q 图1用地约束线 图1中,横轴表示农业用地数量,纵轴表示非农业 用地数量,Q表示土地资源总量。根据一般社会演变规 律以及资源配置理论,因非农用地具有比农用地更高 的单位土地收益。则农用地将逐渐减少,非农用地(建 设用地)不断增加,即农用地数量由 向A 变化,非 农用地数量由B。向B,变化:由于非农用地具有更高 的比较收益,单位土地上产出将增加.带来社会整体经 济增长,即曲线由LI3向L,变化,L,代表更高的经济总 量,或代表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增长由 向 L 的变化过程中,农地不断向非农用地转变。当然在无 的农地非农化转移现象并不会出现 2研究区概况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 2.1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 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 望,- ̄:IB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 江苏省毗邻。山东省现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 的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2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 2-2.1 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1987~2003年,山东省耕地面积总量占土地总面 积的48.35%~51.1 2%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 势.1987~1992年,耕地面积由761.78万hm ,上升 到1992年的803.10万hm .此间增加的耕地面积, 主要来自农地内部林地和牧草地。缓解了耕地减少的 压力。1992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逐年 增加,耕地被大量占用.由1992年的803.10万hm 减少到2003年的759.58万hm2,平均每年减少3.63 万hm2,为2003年耕地总面积的0_48%。按照此速度 计算,209年之后,山东省耕地面积将减少为0。1988~ 2000年间.山东省城镇化占用耕地面积总量仅次于江 苏,居全国第2位.成为全国各省区耕地减少速度最快 的地区之一 2-2-2 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总量迅速增加 1987~2003年.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平均每年增加 2.51万hm2.17年共增加42.73万hm ,与1987年相 比,2003年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扩大了28.07%。 山东省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农民收 入较高。一部分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后仍然保留在农 村的宅基地,造成居民点用地只增不减。国家基本建设 项目增加,城市范围日益扩展:农村城镇化加快,乡镇 企业兴起。农村出现的“建房热”以及城市经济技术开 发区的兴建等都是造成非农用地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 因。 2_2_3其他用地有增有减,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增强 1987~2003年,园地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为1987 年园地面积的1.53倍:1 7年间。林地和牧草地大幅度 减少,两者共减少为60.8万hm2.比山东省交通用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广东土地科学 第6卷 面积的总和还要多:在此期间,水域面积变化较小: 1987~2003年.山东省共有18.07万hm 的未利用地 原因可以解释,一是在此四年中农地收益有了较大的 提高.而且增长率大于非农用地收益增长率:二是农地 收益正常提高的前提下.非农用地有了大幅度增加.但 没有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属于过度扩张,并没有发挥 非农用地所应该产生的效益,造成农地损失。从现实约 被开发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总效率。从总 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各土地 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差别逐渐减小. 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2]。 束条件下,第一种情形可能性不大,第二种情形可以作 为一种合理解释。通过笔者计算,1990、1995、1996三 3农地非农化的定量研究:土地比较优势和利 用效率 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经济发展必 然要占用一部分农地.禁止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将 制约经济发展 提高区域内部非农用地效率无疑是限 制农地数量减少的好方法。因此考察非农用地效率的 变化与农地减少之间存在的关系或规律,据此提出土 地利用的合理调整方向将能保障经济发展、缓解耕地 资源数量急剧减少起到一定作用。 3.1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3] 3.1.1基本方法 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很多,包括成本法、 效益法、指标综合法等。在此主要研究每年土地在农业 用途和非农业用途之间比较优势变化趋势,本研究农 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非农用地包括居民点 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农地 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来衡量,非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居 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二、三产业增加值来衡量。 LUCA NALUB IALUB …………………(1) 式中LUCA 为t年非农业土地利用相对农业土 地利用的比较优势,NALUB 为t年非农业土地利用的 效益,ALUB 为t年农业土地利用的效益。 3。1。2数据来源和估计结果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来源详见本文第二部分说 明.农业总产值和二三产业总产值来自《新中国统计资 料五十五年汇编》。 从表1可以看出.单位农地收益和非农地收益均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由 1 987年的1 0。46提高的2003年的30,1 7,但在 1990、1991和1995、1996四年中出现了下降。有两种 年的建设用地增量和为1 5.55万hm2,为1987~2003 年共17年建设用地增量总和的40.57%,无疑成为第 二种解释有力的证据。 表1 1987 2003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收益、 比较优势及收益差年份农地收益 资料来源:农业总产值和二三产业总产值来自《新中国统计资 料五十五年汇编》。 由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用地收益差的变化量与 非农用地增量呈同样的变化趋势,即先升后将再升,且 非农用地增量变化与用地收益差的变化量相比,滞后 一期。变化量在1990年达到最低点,非农用地在 1993年的增量最小:变化量在1994年达到一个峰 值,非农用地在1 995年的增量也达到一个峰值:变化 量在1994~2003年呈现U型变化,而非农用地增量 在1995~2003年也呈现U型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变 化量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一种动力:类比“推拉理 论”.可以认为差值是“推拉理论”中拉动农地转为非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李永乐等: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解释与定量研究 l5 用地的拉力。变化量越大(拉力越大)则带来下一年较 大的非农用地增长量,反之亦然。 3_2土地利用贡献率的衡量 从1 987年到2003年山东省GDP总量由 892.2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2435.93亿元,17年 间,平均每年增长16.76%。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 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7~1996年平均贡献的 1 9.1 9%.下降到1 997~2003年年平均贡献的 3.92%,1 997年农业贡献率达到最低为一0.7%,1 991 年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为32.3%,相对而 言,非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与农业相反,其最高和 最低点分别出现在1997年(100.7%)和1991年 (67_7%)。 为更清晰反映农地与非农用地的具体差别,笔者 计算了单位土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此处单位土地 贡献率是指每万平方公里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计算 公式为,单位农地贡献率=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农地 总面积.单位非农用地贡献率=非农业对GDP的贡献 率/非农用地总面积,这里的单位土地贡献率为包含劳 动力、资本、技术投入等的总体贡献额。如表2。单位农 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只有3.1 5%(1 991年), 而非农用地贡献率最低也有31.97%(1 991年),最高 达到45_32%(1992年)。单位非农地与农地贡献率之 比最大值为409.7(1999年),最小值为10.13(1991 年),级差为399.57,级差系数为39_43,说明土地利用 效率差别较大。从总体来看,在农地生产率不能有很大 提高的今天,单位非农用地对GDP增长的贡献并没有 逐年增加.有些年份甚至比上一年份有所下降,说明非 农土地利用效率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简单结论:虽然非农地与 表2 1987~2003年山东省单位土地对GDP增长贡献率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所得 农地用地收益之差在拉动农地转为非农地的过程中起 到拉力的作用.然而有些年份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并不 是在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 说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受到其他外力如行政干预的影 响 假设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完全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进行.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将合理有序的进行.并 能实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做到地尽其利。 3.3经济增长与非农用地关系的定量分析 虽然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并没有在市场化的前提下 实现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但不可否认其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作用。笔者利用1 987~2003年每年山东省 GDP总量和当年非农用地面积总量数据建立线性回 归模型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 ̄20675,77+0,335741 GDP( =O.97,P=484.59)…(2) (21 4.40)(22.01) 上述计量模型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 验、F检验,同时样本判定系数 达到0.97,模型拟合 很好。由式(2)可知,GDP每增加1个单位(1×1 08 元), 非农用地将增加0.335741个单位 (335.741 hm )。 通过表3可知,经济增长与非农用地总量相关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 广东土地科学 第6卷 表3山东省GDP总量、增量与非农用地总量、 增量相关系数表(1987 ̄2003年) 注:T为当年,T-1,T-2,T一3分别为滞后1、2、3年 很大.经济增长量与非农用地总量在4期中相关系数 均在0.45以上.而经济增长量与当期非农用地增量相 关系数只有0.574,与以后各期相关系数均很小。 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得出简单结 论:经济增长与非农用地总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虽然 非农用地增量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 强。从山东省来看,1987~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最高 点发生在1994年.而建设用地增量最高点发生在 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最低点发生在1999年,而建 设用地增量最低点出现在1991年: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3年撤并整合全国开发区的数量高达36%,由 5658个减少到3612个.而当年的GDP与近年来 10%左右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多少变化:从日本的经济 发展来看.自1973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稳步增长状 态.经济增长主要靠内涵型的发展来推动,耕地稳定在 每年2.5万hm 的低速度减少[5]。 4简要结论和建议 4.1简要结论 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以及较高的农地非农化回报 导致农地非农化速度加快,为保证粮食产量、 保证人民生活、为获得更高的社会收益而实行严格的 农地保护,但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本文通过比较优 势、土地贡献率以及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 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f 1)通过农地、非农地比较优势和单位土地贡献率 的分析表明.年度间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1987~ 2003年.有些年份非农用地增量过大,且新增非农用 地利用并没有达到当期原有非农用地收益水平.造成 非农用地比较优势下降 (2)新增非农用地受到上期用地收益差值的变化 量影响.变化量越大则带来下一年较大的非农用地数 量增长,反之亦然。 (3)山东省经济增长与非农用地总量具有很强的 相关性,但经济增长与非农用地增量相关性并不强。即 使在非农用地增长量较小的年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 在10%以上.说明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并不会给 经济稳步增长带来大的影响 4_2建议 f1)鉴于有些年份非农用地效率有所下降,地方 首先应该用好区域内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区域 内部非农用地效率的提高上,而不是大量占用、低效 使用,由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变。比如,在 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时候,要严格把关,注重非农用 地效益的提高。提高每单位土地上的产值,避免大规 模低水平扩张 同时加强对闲置工业用地的监督管 理.防止开发商长期囤积土地.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土 地闲置和浪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非农用地收 益水平 (2)由于受到行政干预等外力的影响,非农用地利 用效率在有些年份出现下降现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 潜力。因此要减少干预,提高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 市场化程度.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土地资源的利用结 构,充分挖掘非农用地收益的潜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E1]吴群,郭贯成,万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 示EJ].资源科学.2006,28(4):45-51. [2]董杰等.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水土保 持研究,2006,(4】:206—21 0. [3]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 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37-42. E4]-:E ̄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J]. 资源科学,1 996.(1):24-28. E5181L ̄烈.B本的起飞与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f12. 第一作者简介:李永乐(1984一),男,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不 动产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