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检测在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国实用医刊2012年6月第39卷第11期Chinese Journal ofPractical Medicine June 2012,Vo1.39,No.11 ・79・ ・短篇论著・ 微柱凝胶检测在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刘伟 【摘要】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试验(MGT)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试验 技术对189例疑为HDN的高胆红素患儿做“溶血三项试验”,即:①红细胞抗球蛋白试验;②抗体放散试验;③血清 游离抗体试验。结果A型与B型两组患儿(母亲O型)HDN检验结果比较,两组HDN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MGT具有敏感度高、特异度显著、操作简便,耗时40 min左右、标本用量少、结果易判定 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微柱凝胶试验技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母亲对胎儿红 放散试验阳性及其他项目阳性同时合并放散试验阳性的结果 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性疾病,RH血型和ABO血 均可判定为HDN阳性。③直抗及游离试验2项同时阳性可判 型不符都能引起这种疾病,但前者引起的比较严重,是新生儿 定为HDN阳性。④直抗或游离试验1项阳性可疑为HDN。 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的最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利用SPSS 疾病。目前已发现26个血型系统,160种血型抗原,在我国以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较 2结果 少,但Rh溶血临床表现比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严重。MN溶 189例高胆红素患儿与其母均为ABO血型不合,即母亲血 血最为罕见。为了解微柱凝胶试验在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的 型均为O型,RH(D)阳性。母亲血清中ABO血型以外抗体筛 应用,本研究采用MGT对189例疑为HDN的高胆红素患儿进 查均为阴性。其中母一婴血型OA者96例,OB者93例。采用 行了检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MGT进行溶血3项检测证实为HDN者152例,阳性率为 1资料与方法 80.42%。母一婴OA型和OB型2组溶血3项试验比较,差异无 1.1 一般资料:189例疑为新生儿溶血病高胆红素患儿均来自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1月至今的住院患者,出生10 d内的 表1 189例A型和B型新生儿溶血病高胆红素患儿HDN 患儿为A型或B型,母亲为O型。 检测结果比较(例) 1.2仪器与试剂:①仪器:TD一3A型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与 FYQ免疫微柱孵育器(均由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 产)。MATICⅡKA-200血库专用离心机(日本KUBOTA公 司)。②试剂: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完全抗体检测卡(微柱凝胶 检测卡)和6%小牛血清(均由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 司提供)。标准ABO红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提供)。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讨论 1.3方法:取患儿的压积红细胞洗涤3遍,制成0.5%~1.0% 随着中国新生儿免疫学的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认为 的红细胞悬液备用。①直抗试验:取Coombs卡1张,于一孔内 新生儿溶血病罕见的看法。过去未认识本病病因时,曾称其为 加入患者1%红细胞悬液50 l,将卡放入专用离心机上离心 5 min后判读结果。②游离试验:取Coombs卡1张,分别标记 “胎儿全身性水肿”、“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新生 儿重症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等。现在明确了解其发病机制 A、B、O,各加入1%A、B、0型标准红细胞悬液5O“l,再各加入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的患儿血浆50 l,将此卡放入37℃专 而不是症状,故已统一命名为“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 用孵育器孵育15 min,离心5 min后判读结果。③热放散试 (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验:取Coombs卡1张,分别标记A、B、O,各加1%A、B、O型标 在我国最常见于ABO血型系统不合,其次RH血型系统不合。 准红细胞悬液5O 1,再各加入红细胞放散液50 l,将此卡放 HDN的发病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溶血病是因胎儿红细胞具有从 入37℃专用孵育器孵育15 min,离心5 min后判读结果。 父亲遗传而来,而又为母亲红细胞所缺乏的抗原,此种红细胞 1.4疗效判定标准:3项试验以出现凝集为阳性(位于凝胶表 血型抗原在胎儿时期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 面或凝胶中),红细胞沉降到底部即为阴性。①游离和放散试 体,此种血型抗体中的IgG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 验均以检出可以和新生儿红细胞反应的抗体为阳性。②单项 红细胞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起新生儿 溶血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重者可在宫内死亡,临床上可 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2.11.040 根据“溶血3项试验”,即红细胞抗球蛋白试验、抗体放散试验 作者单位:453100河南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 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做出诊断…。RH新生儿溶血病因孕妇和 ・80・ 中国实用医刊2012年6月第39卷第11期Chinese Journal ofPractical Medicine June 2012,Vo1.39,No.11 胎儿的RH血型不符而引起的疾病。若孕妇为RH(一),胎儿 为RH(+)(有D抗原),当孕妇第一胎分娩胎盘剥离时,胎儿 学意义(P>0.05)。说明ABO HDN的发生率与婴儿A、B血 型无关,在ABO血型中呈正态分布。另外,母亲血清中ABO血 的红细胞进入母体会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IgG)。抗D抗 体在母体怀第二胎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与胎儿的红细胞结 合,引起胎儿发生溶血病。ABO新生儿溶血病因孕妇与胎儿 型以外抗体筛查均为阴性,未发现RH HDN,可能与检测的病 例较少有关。MGT作为一项十分必要的检测手段,敏感度高, 特异度显著,操作简便,耗时40 min左右,标本用量少,结果易 判定,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 生儿溶血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宋继军,赵鼎,岳晓红.微柱凝胶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使用[J]. 临床医学,2009,29(5):86-87. [2] 张旭,彭献,刘雄伟,等.微柱凝胶检测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筛查试 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I临床,2008,6(10):583—584. [3] 黎世杰,罗广平,赵阳.微柱凝胶技术试验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 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49-551. [4] 罗梅,何静,陈方祥,等.新生儿黄疸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现 代医药卫生,2006,22(6):804-805. [5] 张丽,冯强.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与防治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 2005,12(1):254-255. (收稿日期:2012—03—16) ABO血型不符而引起的疾病。多见于O型孕妇,尤其多见于 O型孕妇和A型胎儿。 由于天然的抗A或抗B抗体(IgM)的分子大,不能通过胎 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母亲为O型者比A型或B型人更容易 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血循环,引起胎儿发生溶血病。A或B抗原也与部分抗A或抗 B抗体发生作用,而且抗A的量高于抗B。但这类病例不多, 病情也比较轻,加以胎儿血管内皮和组织细胞上有血型抗原, 可部分吸收对应抗体,以减少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ABO血型 的“天然”抗体主要是IgM类,但也有IgG类,后者有引起新生 儿溶血病的可能 -s]。微柱凝胶试验技术(MGT)是一种新的 改良抗球蛋白试验技术,在国外输血领域已逐步作为常规应 用。采用MGT做HDN检测,对提高ABO HDN的诊断率有实 际意义。本研究采用MGT法检测189例ABO血型不合的新生 儿标本。母.婴血型OA者96例,检出HDN阳性率为82.29%; O—B者为93例,HDN阳性率为7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 (本文编辑:傅利霞)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李新练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后,胃黏膜炎症很快改善或消退。 对392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和活检,并行 本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46.7%,其中萎缩性胃炎为70.9%,浅表性 胃炎为39.1%,胆汁反流性胃炎为31.6%。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根除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三联疗法 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致病原因甚多。本组 患者通过对患者的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比较分 肝炎病毒(HBV)、丙性肝炎病毒(HCV)三项检测,常规进行电子 胃镜检查并取活检组织,标本要够大,可达到黏膜肌,距幽门2~ 析,发现胃黏膜糜烂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最 高,其次为萎缩性胃炎,其他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幽门螺杆菌检 出率较低。本文收集慢性胃炎患者392例,证实幽门螺杆菌感 染与慢性胃炎发病密切相关,也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与 慢性胃炎的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3 cm处取大弯侧、小弯侧黏膜组织各2块,约距胃角近侧4 cm取 小弯胃体黏膜组织2块。在做胃镜时用快速尿素酶法作幽门螺 杆菌检测,送病检,部分患者用Giemsa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 2结果 2.1 392例患者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392例患者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例)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至2010年2月随机收集较完整的 患者资料392例,男209例,女102例,年龄20—72岁,平均 45岁。临床表现:上腹不适、腹胀、嗳气、反酸、厌食、恶心、呕吐 等消化道症状,而经电子胃镜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炎,部 分伴糜烂、胆汁反流、增生、肠化等明显异常。 1.2方法:胃镜检查前应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 2.2病理检查与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的关系:见表2。根据胃 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2.11.041 黏膜损害程度并以其突出的病理表现,分为充血、水肿、萎缩、 增生肠化、重度糜烂。Hp感染充血水肿的胃黏膜表面,幽门螺 作者单位:471800河南省新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