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课 题 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课时 日期 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教学目标 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皮筋、砝码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 (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1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2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3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的橡皮筋小车。 4、讨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 5、出示课本46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我们今天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旁 注 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全班交流,选择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板书在黑板上,建议大家选择使用。 3、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卷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然后使小车运动起来,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得出结论。 实验要领: 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实验时注意观察,橡皮筋缠绕不同的圈数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5、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度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认识弹力 教师引导:橡皮筋产生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呢? 出示课本47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认识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状时,他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7、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反之,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少,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短,产生的弹力就越小,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小。 三、研讨 1、在实验中,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来自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距离越短。 因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弹力大,缠绕的圈数少,弹力小。 四、拓展 1、橡皮筋的弹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是不是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想出方法,并且通过验证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可以无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可以无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个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橡皮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生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课 题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课时 日期 1、了解什么是推力和反冲力,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的方向,看一看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是否一致,并试着作出解释。 3、通过实验操作,利用气球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4、懂得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5、思考并改进小车,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6、了解生产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知道喷气式飞机、火箭等等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通过实验,利用气球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重点 2、了解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用气球驱动小车,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球小车、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利用垫圈和绳子使小车运动了起来,今天这节课我们试一试用气球能否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2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探索 旁 注 活动一:感受气球喷出的气体 出示一个气球,引导学生打足气体之后,再放掉,感受一下放掉气体时的感觉。 指生说一说气球打足气体之后,再放掉时的感觉。 预设: 气球打足气体,然后再放掉,感觉会产生一股力量。 活动二: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的方向 1、提出活动要求: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 2、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方向关系记录表”,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实验指导 出示课本44页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方法。 把气球口依次朝上、下、左、右,再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看一看气体向哪个方向喷?气球向哪个方向运动? 4、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 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的实验记录。 5、出示课本44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推力?什么是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6、教师小结:因为反推力的作用,所以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的方向完全是相反的。 学生再次感受气球的反冲力,体会气球运动方向和气体喷出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活动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教师引导:既然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股反冲力,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气球的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45页上面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及固定装置等等 实验方法:给气球充足气,然后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再把气球的喷管打开,观察实验的现象。 实验要领:注意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本次实验可以多做几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完成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实验结论。 4、出示课本45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体会本次实验的原理。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可以利用气球喷气时产生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四:改进气球小车,使它驶得更远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利用气球喷出时产生的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使小车行得更远更快呢? 2、全班交流,做出自己的预测: 生1:可以利用更大的气球,把气球里的气打得更足一些,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一些。 生2:可以利用细一些的喷管,使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的气流更强大。 生3:可以使用两个气球同时喷气,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 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 3、分小组活动,通过实验来测试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预设: 运用大气球,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把气球中的气打得更足一些,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使用更细一些的喷管,产生的气流更为强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利用两个气球,可以产生更大的动力,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三、研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用气球驱动小车的一些知识。 2、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就是利用反冲力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3、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运用大气球,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把气球中的气打得更足一些,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使用更细一些的喷管,产生的气流更为强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利用两个气球,可以产生更大的动力,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四、拓展 1、在生产生活中,反冲力的作用被广泛使用。 2、出示课本45页的火箭和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火箭升空和飞机飞行的图片,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除了这些,大家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呢? 预设: 子弹、炮弹出膛,由于反冲会产生后座力。 游泳、滑冰等一些运动,也是利用反冲力。 一种俗称“钻天猴”的烟花,点火后飞到空中,然后爆炸,飞到空中的过程就是利用反冲力。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气球反冲力成功的驱动了小车,知道了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反冲力,同时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7设计制作小车(一)教案
课 题 3.7设计制作小车(一) 课时 日期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他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通过观察各种小车的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然后根据要求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车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明确问题 教师引导:人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动力不同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 板书课题:7设计制作小车(一) 二、明确任务 1、出示课本56页的活动任务,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的任务。 旁 注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并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解读任务 找出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动力、5秒内、把橡皮运输一米远。 3、明确要求 出示课本56页的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小车的要求。 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 用橡皮筋或者气球做动力。 只能使用提供的材料。 出示图片,了解提供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交水、吸管、胶带、气球。 4、了解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1步,明确问题。 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2步,制定方案。 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定最优方案。 第3步,实施方案。 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第4步,评估与改进。 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 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三、制定方案。 1、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教师引导: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小组分工和各个成员的任务,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 2、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教师引导:要想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我们首先要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结构。 出示一部分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小车的结构。 各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交流小车的结构,并且填写好课本57页的“小车的结构”记录表。 预设: 小车的结构 结构 特点和作用 车架 支撑,固定 车身 美观,载人 车轴 坚固,耐用,摩擦力小 轮子 滚动,摩擦力小 3、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提出小车设计的要求: 明确小车的动力方式 明确小车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明确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明确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教师强调:在绘制设计图时,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位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并且在设计图中能够标注出小车主要部分的尺寸,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小车的结构。 学生分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然后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四、展示 1、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绘制出的小车设计图,并且详细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肯定小车设计中的优点,并且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学生再次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再次讨论交流,完善好本小组的小车设计图。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的了解了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及要求,并且通过各小组的同学的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了本小组的设计图。下一课我们将根据各小组的设计图来制作小车。课后请大家准备好制作小车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