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庄园中学 林淑明 2743407@qq.com
设计思想:
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前说明,教学一课时。本课主要从和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和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关系我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新课标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用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与他人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前收集大量关于问题的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党和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祖国与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发展变化的史实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了灵活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借助百度网搜集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材料,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然后制作了ppt演示文稿,直观形象的表达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深刻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 播放朗读诗歌,师问: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 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与的关系。
(二)展示课件,温故知新: 师问:1.为什么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问题的由来?说起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大家能不能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验证这句话?(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同时展示课件“同根源”)并请同学们齐读同根源。让学生用史实论证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增加学生的爱国感情。这时可以和学生做一下互动:大家都学过中国的英文:CHINA.在打开课件时,故意不打出英文中的I上的一点,问一下学生们缺少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正因为缺少了这一点,代表着的这一点,祖国的领土才不完整。那么几代领导人对于的调整和对台方针是什么呢?然后点出下一幕的内容。
(三)、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展示)
1.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请同学们议一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明确提出要,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的思想呢?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 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请同学们议一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和港、澳有什么不同?
通过和上节课的联系,使学生们能够温故而知新。3 第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议一议: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为了解决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展示课件: 党和对问题的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武装 50年代中期 和平 “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以后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主张 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使两岸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哪呢?导入下一子目内容。
(四)的变化:(课件展示问题,学生们自学课本)1.历史性的变化有哪些?2.的发展是怎样的?3.“汪辜会谈”举行的历程及意义?4.针对的变化,中国党是怎样的立场?师说:中国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党将包括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最后点出:再次迈出重要一步。引出下一子目的内容:(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反“”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五)、日益密切的交往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从四个方面展示:⑴人员交往。⑵政治会谈。⑶经济合作。⑷文化交流。
2.组织学生根据 “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这时可以出示几个课件图片,让学生用事实证明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并加深印象。
(六)激情创作:
设计一条呼吁回归的宣传语。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课,把对祖国的统一热情都表达出来。争先恐后,你说我说。
(七)自我检测:
1.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努力 五:小结: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让我们期望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更富强。让我们渴盼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课件展示,师生互动,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想把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情景导入用学生们学过的《乡愁》比较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开头。但是在讲述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时教直白、和抽象。学生们不容易理解。最后让每个学生设计一条回归的宣传语,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