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正确评价中间势力与中间党派在战后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华拓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中间势力与中间党派在战后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中间势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风起云涌的民族斗争和国共两党的尖锐对峙促使他们由分散到整合,进而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他们中有企业界人士,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在野的政治活动家。他们是活跃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势力。他们并未组成统一的政治集团。他们的思想、主张代表着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社会中间人群的利益。
  中间势力的发展空间,随国共两极力量的对比而改变,两极间矛盾越尖锐,其发展空间越大。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国家民族前途问题为中间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抗战初期,日军大举入侵,北平、天津迅速失陷,局面紧急。蒋介石作了关于“最后关头”的讲话。要想“抗战到底”,必须最大程度网罗社会力量,因此政治委员会决议在国防最高会议之下设立“国防参议会”,力图把各党派有力分子集中起来,“共策国是”。第一次入选参议会的参议员大致将当时较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容纳了进来,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陶希圣、张君励、黄炎培等人。国防参议会在军事、外交、经济、机构调整、加强抗战力量等方面均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象征着全国团结,缓和了与民间的矛盾,为后来设立国民参政会作了前期试验。但参议会咨议机关的性质着它的作用。这种组织形式不可能成为表达全国各界抗日救国意志的通畅渠道。
  1938年成立的国民参政会使得中间势力第一次获得了合法地位,得到了参政议政的法律依据。中间势力很自然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于身上。1939年11月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时,强调“国家至上”。当时不仅社会一般认为决心抗战的蒋介石“代表全军全民,代表一切党派”,并隐喻着对中国党自由抗日的指责,就连“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都提出“完全信赖”的主张。他们一切希望所在,就是其组织名称的“统一建国”四个字。
  1939年秋,中间党派和中国党共同在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上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为此关于宪政与抗战关系的讨论,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一次理论斗争。它既是二三十年代民主运动的继续,也为新形势下的民主运动增添了新内容。这场本质上为民主与集权两种思想的较量,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
  抗战中期,发动皖南事变,严重损害了国内团结,也使中间势力感到自身受到威胁。在强势面前,分散的弱小者总是需要寻求联合以增加抗衡实力,这是物竞天择之本性。为了自我保存,国民参政会中各中间党派开始考虑合作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国共矛盾一直是各种矛盾中最突出的,它直接影响到全国团结和抗战的进程。统一建国同志会一面加紧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一面出于“统一”意愿担当起国共矛盾的调解人。在这些活动中,中间党派的社会地位逐渐得到显现。然而,作为中间党派代言人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要求放弃一党专政和在民主原则下改善国共关系的同时,仍继续主张“国权统一,反对地方”,“反对以武力从事党争”。这种不偏不倚居间调和的态度,实际是一把斧子两面砍,它仍包含着希望党放弃军权和建立政权的要求。
  中间势力斡旋国共关系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国共双方对它们的争取,则提高了它们的地位。中间势力在斡旋中也加强了自身建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所提出的“政治民主化”与“国家化”两项主张,也在这次调停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到了抗战后期,消极抗日,积极。1944年在豫湘桂的全线溃败不仅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也使得中间势力开始了对时局的反思,并追寻政治原因。相反,党在坚持敌后抗战中迅速壮大,成为一支连美国都极为重视的力量。直到此时,中间势力才仿佛意识到,原来“统一”并不是只能统一于政权下,而应是包括、党、民主同盟在内的全国各抗日力量的大统一。为了抗战建国需要国家统一,而解决统一的方法,只能是推动民主政治化。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关于建立联合的建议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响应。
  这方面,中间势力始终以促进实施宪政作为基本手段,为此发动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不仅对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的宣传与普及产生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人们认真思考战后究竟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在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之际提出关于建立联合的建议。的建议与中间势力的要求直接相通,两者立即融为一体。1944年10月10日,民盟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中提出的十大主张,核心即建立容纳各党各派的联合政权,召集各党各派会议,产生举国一致之,并立即筹备实施宪政。综观当时多数社会,也持同样态度,以致哪些言论属于宪政运动,哪些言论属于联合运动,实难以分清。
  中间势力抱着打开政治僵局的意图赞成建立联合,其目的虽因党因派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主张在团结的基础上实现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完成团结。具体说,就是必须放弃一党专政,由联合领导全国抗战,并负责国家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然后,进而建立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的现代化法治国家。至于国家政体形式,大多数赞成以欧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政权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代议制等。
  中间势力是紧紧围绕政治斗争而逐渐得到发展的。反对、调解国共矛盾、坚持团结抗战的过程,即为中间势力的集结创造了条件,也大大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
  中间势力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国共间的长期政治斗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争取中间势力的较量,无论是路线还是,谁能获得中间者的同情,谁就占据了主动。因此,不管中间势力如何具有两面性,如何动摇不定,争取、团结这支力量,都极为重要。

解决方案2:

建设祖国

解决方案3:

无足轻重,愿意陪衬。你情我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