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十四史约4000万字,真的有人读完吗?

来源:华拓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二十四史约4000万字,真的有人读完吗?”。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客观上来讲,仅考虑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读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是有人能读完过的。我家里大人平时下班后很闲,看书时间很多,又不讲究真的钻研考证,阅读速度也就比较快。这些年家里大人前四史和《通鉴》都过过几遍。照此推算,如果真要通读二十四史的话,退休后有大把时间,事实上是可以完成的。当然,家里大人不会拿这个来炫耀,我也不觉得这有啥可用来装点门面的。(当然我觉得这对退休了的长辈来讲是个很好的消遣,也推荐给各位参考。)

在下自认为读书速度还算可以,两年读资治通鉴三次,总共三个版本,结果读二十四史发现要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史料本身,还需要去读地理志和明清和现在的考佚,实在是太繁琐了。首先要肯定编写史书的人是当时的精英,而史书中记载的都是风云人物,看史书绝对是大有裨益。但是二十四史全本太多了,根本不可能每本都精读,通读都太难了。

喜欢看历史的朋友可以买本通史,然后看看对哪段历史或哪个人物感兴趣,再去找资料研究吧。

我相信要看是能看完的,但是仅限于泛读,权当消遣可以。单位里有一套中华书局的《明史》和《清史稿》,这两年上班没事的时候随便翻翻也把《明史》传记部分翻了个一小半,然而并没啥用,前看后忘。

这一套可以单读白话文,表的部分随便看一看,一天看个十万八万字,两三年确实能看完。我前段时间把史记打出来,三四天就看得差不多了。看完这个基本上教中史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不要去大佬面前装哔,《二十四史》本身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中华书局绿皮版是老版本 但是是每一套分开出的 需要一套一套单独购买。(就是下二十四个单而已) 文言文繁体字竖写排版右向左 不知道你读不读的习惯。(比较符合我的习惯) 校注很全 质量有保证 但是包装比较简单。具体: 史记 10 本 汉书 12 本 后汉书 12 本 三国志 5 本 晋书 10 本 南史 6 本 北史 10 本 宋书 8本 南齐书 3本 梁书 3本 陈书 2本 魏书 8本 北齐书 3本 周书 2本 隋书 6本 旧唐书 16本 新唐书 20本 旧五代史 6本 新五代史 3本 宋史 40本 辽史 5本 金史 8本 元史 15本 明史 28本 (另有清史稿 48本 第二十五史)。

我有一个朋友读完二十四史,还有《新元史》和《清史稿》。每天上下班路上,晚上,周末,假期,读完,深有感触:天无涯,史无尽。人生本逆旅,你我皆行人。以前按史书排列读下去。这段时间重读《明史》。纪传合读,先读本纪,再读相关列传。刚读完太祖本纪,马皇后传,懿文太子传,元末群雄传,开国诸功臣传。明史文笔不错,可惜过于简洁,人物立体感较《史记》差的远。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就算那些专门研究史学的大教授也都不敢说全部都看完了,尤其是那些职官志、货币地理等等根本就是需要参考一些相关学术文献才能够入门的。真正喜欢二十四史,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某一个朝代的断代史,例如三国、明史、魏晋南北朝等等的历史,这样才是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不要动不动就什么我要精通中华二十四史,成为文学大家,请认清自己,你就是个看故事会的料!

历史本来就是要普及,要让更多人了解的。一套二十四史,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者,有全读的必要么?读史以鉴今,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它的人物传记,其他的书,表,志啥的相对意义没那么大,没有工作必要或极其浓厚的兴趣,一般人不会去翻阅的。都印出来只会打击普通人的信心,令人望而却步,本来心里那一点点对历史的兴趣也会被打消掉,这种结果是历史普及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解决方案2:

能买到一本没有删减的都已经算不错了,还读完,完整的24史网络平台根本就没得买,全都是精选的,然后例如想单独买二十四史里面的晋书是想买都买不到,翻译的版本吧,再完整的也是少了一两卷的。

解决方案3:

二十四史约4,000万,我觉得可能没有人读完,可能大部分人只读了一部分,或者大体做了一个了解,真正能读完的人少之又少。

解决方案4:

我觉得有人读完,有兴趣的人肯定不会嫌多的,她们的兴趣使然,她们追求这样有价值的东西,她们不嫌累,也不嫌多。

解决方案5:

我觉得有人可以读完,因为有的人就是很喜欢读书,对这本书感兴趣又很爱读书的人肯定不会因为字数多就不读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