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嗟来之食出自哪里”。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嗟来之食,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其近义词有:盗泉之水、残羹冷炙。此成语偏正式,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礼记文章中的原句为“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这句话的白话意思是,我就是唯独不愿意吃他人随意施舍的食物,所以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杨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后人根据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嗟来之食”。
这个故事讲的是饥荒之年,黔敖赈施灾民,这无疑是善举,但他态度傲慢、语气轻蔑,为饥民不能接受,终使善举不得落实,该成语告诫人们: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给人帮助,也要以此为前提,否则好的愿望则可能落空。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救济、帮助别人应该是真心实意的,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别人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傲慢者的“嗟来之食”,也要像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一样学会拒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人都要保持自尊,这是作为人最可贵的品质。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